本报讯 “三门峡街道干净整洁,卫生设施齐全,路宽车稀,方便舒心,看不到大城市里的堵车现象。我们在这里拍照遛弯,神清气爽,一点也没有陌生感!”前不久,从黑龙江专程赶到三门峡参加“一节一展”的资深摄影家曹晓峰感慨地说。许多“摄友”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天鹅之美,还体会到了“天鹅之城”服务的便捷。 近年,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紧盯群众关心关注的入学难、如厕难、买菜难、停车难、行路难、办事难、垃圾处理难等“痛点”“难点”,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耐力,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敢于“发声”,打破年度工作界限,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使人大监督“长出了牙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深挖问题根源。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委员深入群众和基层一线,了解“七大难”的形成原因、历史渊源、基本表现和症结所在,努力探索和寻求根治对策。 坚持标本兼治。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座谈会,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的原则,对“七大难”问题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类,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法。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积极协调衔接,明确承办单位,加快弥补“欠账”进度;属于人口聚集、社会发展造成的问题,督促政府部门科学研判,合理布局,加大改造和配套建设力度,努力使城市发展与社会同步,一体推进;属于城市发展规划方面问题的,要求政府严格落实规划法治要求,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坚持高起点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 讲究监督艺术。科学处理人大监督与支持地方发展的关系,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把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工作一体考虑,协调推进。尊重政府的创造性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主力军作用。 不断增强监督效果。打破年度工作界限,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敢于较真碰硬,一督到底,不见成效不收兵。把解决“七大难”问题列入每年工作要点,不仅要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还要进行多次视察督查,指出问题所在和解决之策。对解决“七大难”问题进行年度评估,按照年初制定的“路线图”挂图作战,确保一年一个台阶。 经过连续三年攻关鏖战,“七大难”问题在我市得到了较好解决:共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建8所、改扩建6所),全部建成后可新增标准学位18340个。截至目前,已交付使用学校8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学位9490个,使困扰多年的“入学难”“大班额”问题得以有效化解。实施“厕所革命”和旱厕改造工程,新建公厕144座,改建公厕180座,免费开放市区沿街单位内厕306家,在城区主要街道、道路两侧设置引导指示牌,大大缓解了“如厕难”问题。加大“菜篮子”建设力度,新建、改扩建大型菜市场7处,增设居民小区蔬菜卖售点20余个,并开放早市,使进城农民“卖菜难”、城镇居民“买菜难”问题双向化解,新鲜蔬菜得以走进千家万户餐桌,市场环境明显改观。此外,“停车难”“行车难”“办事难”“垃圾处理难”等问题均不同程度解决,取得明显成效。 (宋云峰) ( 编辑:李建新 ) |
紧盯“痛点”“难点”持续发力 “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1-06 打印

- 上一条: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 下一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