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冯玉祥施政纲领石碑,一孔杜寺党小组和庙道会起义旧址窑洞,见证着北伐洪流在崤函大地上的涌动。 3月3日,记者先后来到石碑所在地陕州区观音堂镇七里村和窑洞所在地渑池县果园乡杜寺村,寻访当年北伐洪流在崤函大地上的遗迹。 在七里村,记者看到,位于原洛潼公路旁的石碑如今已被移到七里古槐树下。横放着的石碑中间已经断裂,右下角更是缺失了一块。即便如此,石碑上的碑文仍然可见:“一、我们是一定要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二、我们是要建设极清廉的政府……”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拥护共和”的名义骗取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和妥协,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建立起北洋军阀反动统治。1926年7月,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1926年9月,冯玉祥率部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参战。 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出师潼关,率主力向河南进发。5月6日,冯玉祥部攻下函谷关;7日,占领陕县县城;10日攻占渑池县城。 冯玉祥部进驻陕县期间,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打击土豪劣绅,并在陕县观音堂原洛潼公路旁刻立石碑,冯玉祥亲笔书写碑文,发布5条施政纲领。当时任陕县县长的徐惟烈将冯玉祥的施政纲领5条口号刻成石碑,竖立在七里村的大道旁,以宣传冯玉祥的主张。 “那块碑原来在我家地里,后来移到了古槐树下。”今年65岁的七里村村民李建立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分田地的时候,那块碑所在的田地分给了他家。当时位置就在原洛潼公路旁。作为教师的李建立,在读过碑文后,就意识到那块碑有历史价值,后来他给村干部提建议,把那块碑保护起来。 七里村副支书、55岁的张连成说,村里怕石碑损坏得更严重,便用架子车把碑拉到大槐树下存放。“村里也考虑把断裂的碑整修一下,以更好保存。”张连成说。 冯玉祥部到河南之初,中共豫区委即派张守初、张百川、张树波3名党员到渑池帮助指导工作,宣传北伐战争的进展形势,揭露直、奉军阀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 为迎接冯玉祥部队东进,支援北伐战争,中共豫区委先后派中共党员张之朴和孙文青等到渑池杜寺一带组织庙道会起义,并成立张之朴任组长的杜寺党小组。 当年杜寺党小组和庙道会起义旧址的那孔窑洞,如今已被重新整修了,窑洞外墙焕然一新,窑洞内也被修缮一新,准备做布展工作。 “我从小就听爷爷和父亲讲当年的故事,这孔窑洞就是当年杜寺党小组和庙道会起义公开活动的场所。”61岁的杜寺村村民杨万锁指着窑洞说,他的爷爷杨汉章是中共党员孙文青当年在杜寺村庙道会会众中发展的3名共产党员之一。受爷爷影响,他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于1985年7月入党。 今年70岁的村民赵点勤告诉记者,这口窑洞是他祖父辈传下来的,他小时候就住在窑洞里,长辈们也给他讲过一些当年的事迹。 据杜寺村支书赵振国介绍,杜寺庙道会起义旧址修复工作是去年启动的,由渑池县老促会出资。窑洞内旧址的陈展方案将以庙道会农民起义真实内容为材料,主要呈现起义的历史背景、准备过程、起义历程和最后起义结果。“目前设计方案仍在制定中,待方案完成后,今年就要实施完成,达到参观标准。”赵振国说。 ( 编辑:李鹏 ) |
寻访崤函大地上的北伐洪流遗迹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3-09 打印

- 上一条: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下一条:以过硬举措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