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向阳村:民心永向党 振兴路向阳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25   打印
向阳小学里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李晨涛 摄
 
  “眼下黄河公园还是一片绿意盎然,到了8月份,就能看到竞相绽放的百亩油葵了。在向阳村村民的精心管理下,金色花海一望无际、动人心魄,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游览,成为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日前,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向阳街道向阳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建劳告诉记者。
 
  位于甘棠路以西、崤山西路以北、黄河西路以南的向阳村,称得上是三门峡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向阳村村民原先住在陕州故城内(现陕州公园),因修建三门峡大坝和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自1956年起,故城内居民开始外迁,近百人迁往甘肃敦煌,300余人迁往陕州区张湾乡、湖滨区交口乡等地,其余近千人迁往如今的向阳村。因为边建边迁,迁移工作直到1964年才结束,历经“迁建村”“甘棠大队”等村名后,于1969年改名为“向阳大队”,1983年改名为“向阳村”并沿用至今。
 
  “我儿时就生活在陕州故城,就是如今的陕州公园。”向阳村老党员戚金柱告诉记者,“最近我正帮着村委会整理编纂村史村志,挖掘真实鲜活的历史,寻找祖根,希望年轻一辈能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往哪儿发展。”
 
  作为三门峡最早一批城中村之一,向阳村群众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利用可靠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我们村最早开办过向阳化工厂、棉纺厂、蜗牛养殖场,甚至还在陕州公园里造过一个西游主题游乐园。”向阳村党支部书记韩智林告诉记者。向阳村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走出了多门类、多形式、多渠道的城中村经济模式,为全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样本。
 
  走进向阳村,村道两旁临街商铺鳞次栉比,快餐小吃、美容美发、物流站点一应俱全,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和停放规范的非机动车辆,无不展示着向阳村综合环境整治工作的突出成效。沿村道深入村庄,走进向阳小学,阳光下的逸夫教学楼闪耀着作育英才的光辉,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向阳村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多年来对外输出了大量人才。村里对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提供一笔资金补助,希望他们将来学有所成,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向阳村还鼓励村民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适度开发,修葺或修建房屋,发展租赁经济,拓宽增收渠道。记者在村中采访时,八旬老人史玉法正悠闲地坐在石凳上晒太阳:“这几年外地来的租客可多,你瞧我们村的小洋楼,不比市区的差,租金还稍低一些,既方便了租客,也实现了我们增收致富的心愿。”
 
  “党建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是韩智林一直秉承的原则。向阳村党支部分为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44人。党支部深入领会乡村振兴战略中“组织振兴”之要义,村党支部制定党员学习制度,利用党课、座谈会、远程教育、学习强国等方式,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合心、合拍、合力”和“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据了解,向阳村曾获评2020年省级党建示范村,向阳村党支部曾荣获“2018—2020年度‘五星标兵’党支部”称号。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向阳村以党建为引领,抢抓紧抓发展机遇,在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中凝聚发展合力,紧盯特色产业发展,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大局中,走出了一条凝聚人心、实干振兴的向阳大道。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