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红花窝”花开红艳艳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6-08   打印

红花窝村一角

    驱车驶出渑池县仁村乡政府,沿省道312东行,拐过几个山坳,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布局规范、亮丽新颖的美丽乡村新景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几栋3层楼房依次排列,楼上书写的“勤勉居”“和谐楼”“睿智阁”等大字格外亮眼。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整齐的农家院落坐北朝南,村路整齐,家家户户门前的月季花争奇斗艳,樱桃树上一颗颗红樱桃珍珠玛瑙般点缀在绿叶丛中,煞是诱人。

    然而在5年前,“出门就是坡坡,山上不离窝窝”就是红花窝村的真实写照。全村35个自然村224户57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36户35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1.5%。村民们散居在方圆35平方公里的山沟沟里,行路难、就医难,特别是增收难,一直制约着村子的发展。

    这一切,皆因脱贫攻坚发生了改变。

    山沟沟里的“羊老大”

    秦中选的羊圈里,300多只羊挤在一起,叫声此起彼伏。就是这些羊,让昔日的穷汉子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羊老大”。

    2016年,时年49岁的秦中选仅靠几亩薄田糊口,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很艰难,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当秦中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帮扶工作队来了,驻村第一书记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秦中选在三门峡市科技局帮扶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在金融扶贫等各项政策支持下,从养50只羊起步,经过几年滚动发展,目前养殖规模已有300多只。2020年,秦中选年收入突破40万元,不仅自己买了车,还给儿子娶了媳妇并在城里买了房。               

    保包红花窝村的副乡长韩俊亮说:“产业扶贫,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群众选准路子。这些年,考虑到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的现实情况,村里鼓励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猪、牛、羊、鸡等特色养殖和连翘、花椒等特色种植。”

    2016年以来,全村共发展连翘200亩、花椒120亩,养牛200头、羊1200只、鸡4000只、蜂80余箱,所有贫困户均实现了长短产业全覆盖,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600元达到2020年的6600元。

    村集体的“牛”项目

    走进红花窝村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肉牛育肥场,但见优选品种的肉牛头头都是膘肥体壮。

    据了解,这个肉牛育肥场是该村在2018年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村里利用第一书记资金投入85万元。采取的合作方式是,投资户负责建设厂房、养牛设施和经营,村里的投资主要用于购买牛犊。每年年底,村里投资的13%属村里的分红收入。目前,该育肥场肉牛存栏已达82头,村集体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除了肉牛育肥场外,村里还建起了吨包袋厂、300千瓦光伏发电、500亩花椒基地……这些集体领办、村民管理、全员受益的集体经济项目,实实在在给村民带来了效益。据统计,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7万多元。

    山村美景入画来

    走进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户农家,记者深感意外,山窝窝里竟有这样的农舍:大门外是一处简单构筑的观景台,白色瓷砖铺设,水泥仿木护栏围挡,盛开的月季花在冬青映衬下格外鲜艳。院子里,假山、小缸、花草、迎客松壁画……屋、院、墙一处处景观组合起来,不仅给人带来家的温馨,还给人一种内心的恬静。

    屋主人叫宋献珍,今年75岁,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她一个人独居在家。她原先居住在5公里外的后山,2015年搬迁到这里。老人说:“现在的新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记者在红花窝村看到,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貌整洁有序。公园里花红草绿,健身设备齐全,村民在纳凉聊天,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近年来,红花窝村在三门峡市科技局、渑池县城管局等单位的帮扶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村容村貌日新月异,越来越美丽。

    “以前的村道坑坑洼洼,现在不仅铺了水泥路,还装了路灯,路好走多了。”市科技局派驻红花窝村驻村第一书记孙伟说。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村共修建6条近10公里道路,将35个自然村的村民集中安置到2个自然村中。如今的红花窝村,道路通畅了,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村活动广场建成了,体育活动器材安装上了,观念转变了,生活舒心了,花草种起来了……处处展示着红花窝村新风貌,外迁出去的群众纷纷要求回归。如今,红花窝村已由2016年前的578人增至目前的630人。


( 编辑:c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