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也对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落实保障政策,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
从5月到今年年底前,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五类问题”,在全市集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部署开展“七大行动”,旨在强化监督、提升治理,推动构建“亲而有度 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日起,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发改委在本报开设《亲而有度 清而有为 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专栏,持续反映各地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做法及监督治理成果。敬请关注。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营商环境是工商业发展的平台,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体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良好的营商环境更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市加强区域协作,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关体系已经形成,引入大数据管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建章立制,营商环境从基础设施到工作机制都取得了显著改善。强化企业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此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聚焦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担当不够、履职不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新官不理旧账”、承诺不兑现,不规范使用审查调查措施等“五类问题”,部署开展政策落实大督查、工作作风大整治、行政执法大规范、“百家企业”大走访、问题线索大排查、内部监督大检查、治理效能大提升“七大行动”,将为把三门峡建成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立足监督本职,服务工作大局。此次监督治理工作,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施治,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立足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职责,紧盯市场主体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行业系统主管单位履行监管责任,将推动全市经济活动按经济规律运行、按市场原则办事,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水平。此次监督治理工作,也是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久久为功的持续治理,清除顽瘴痼疾,改进工作作风,推动构建“亲而有度 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让三门峡的整体社会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行政服务最便捷、市场环境最高效、法制保障最有力、生产生活最舒心、组织保障最完善,这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使命,奋力担当作为,为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
( 编辑:师宝华 ) |
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6-2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