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改善民生谋福祉

——“你好小康”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7-23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打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一套套就业“组合拳”让群众“饭碗”端得更稳,愈发畅通的城市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越来越多的各类学校让入学更容易,多个新建农贸市场让买菜更便利,数量多服务好的公厕让如厕更方便……一桩桩民生实事,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一个个民生硕果,让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这些浸润着温情的民生答卷,传递出民生温情。

城市周边新建众多公园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城市体育公园篮球比赛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近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身边事,围绕“七大难”问题持续发力,织密兜牢民生底线,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持续扩大就业、畅通群众出行、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民生实事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组合拳”稳定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家庭的期盼,一头连着社会的稳定。
 
  高位推进落实就业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聚焦重点就业群体,密集各类招聘活动,全力促进灵活就业,优化服务管理体系……

满足企业用工和大众就业需求的招聘会现场  本报记者 徐新格 摄 
 
  我市打出一套套就业“组合拳”,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就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1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8.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7.41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总量达到2.95万人,带动就业人数突破6.84万人;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95亿元,扶持24243人次创业,带动就业67132人次……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稳就业举措,做到就业创业、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全力保障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1至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实名登记19520人,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525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23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39%,低于省控4.5%目标。就业规模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城市路网更畅通
 
  “新建了多条道路,一条条‘断头路’变得畅通无阻,多个行人过街天桥建成投用……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三门峡发生的变化!”在三门峡生活了50多年的市民刘文峰提起这几年的变化时,一脸自豪。
 
  近年,我市先后改扩建了大岭路、和平路、虢国西路等5条道路;实施了崤山路、经一路等23条道路专项维护;市商务中心区甘棠南路、金谷东路、召公路等8条道路全面完工,标志着该区域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为连接“大动脉”、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2015年,我市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2015—2030),拉开了畅通“微循环”攻坚大幕。2017年、2019年,我市将“打通‘断头路’”列入“十件民生实事”;2019年4月,又将“畅通‘微循环’”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打通了近20条“断头路”。 

六峰路电梯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市区崤山路三门峡市外国语中学门口、崤山路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门口、六峰路与和平路交叉口3个行人过街天桥的建成,不仅让老城区面貌进一步得到美化提升,也让市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排水管线逐步延伸,总长达346公里;排水实现雨污分流,日处理污水能力13万吨,污水处理率97.8%,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湖滨区、市商务中心区与陕州区融合发展不断加快。我市累计投资30亿元,实施崤函大道建设,谋划通勤路、召公路西延项目,连通陕州区城区道路与崤函大道形成骨干道路框架,将湖滨区、市商务中心区与陕州区打造成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加快城区南部发展空间;2020年以来,累计投资约1.3亿元,实施大岭南路、蔡月路、三盘路等建设项目,开启高铁以南区域发展新篇章。
 
  下一步,我市将在城区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旧城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改扩建、新建城市道路,拉大城区框架,提升城区通行能力。
 
教育成果大家享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
 
  这几年,全市教育事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取得了新发展、大发展和快发展。
 
  全市义务教育总资源满足需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100%;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7.5%,比2015年增加9%。6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走在了全省前列。全面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大班额”,“大班额”比例由17.04%(2017年)降为1%。
 
  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三门峡技师学院、河南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正式获批设立,高等学校在校生达3.2万人。
 
  学前教育方面,至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9%,普惠性资源覆盖率82.4%,分别超过省定目标6.9个和2.4个百分点。“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逐步理顺,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
 
  民办教育发展迅猛。全市新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93所(中小学10所,幼儿园83所),吸引民间及社会资本投资9.51亿元。
 
  教育质量持续整体提升。基础教育年均向一本高等院校输送优质生源2509人,职业教育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537个。

小区周边新建学校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菜篮子”拎得更稳
 
  菜篮虽小,连着民心。
 
  2017年,我市将“菜篮子”工程列入“十件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建成市区农贸市场5个。当年开始,湖滨区坚持多点布局、多措并举,高起点推进市区农贸市场建设,经多方协调,先后建成火车站农贸市场、春秋路农贸市场、陕州路农贸市场、河堤路农贸市场、茅津路农贸市场5个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服务覆盖约10平方公里7.8万人,有效缓解了市民“买菜难”问题。近年,一些社会资本也自发投资建设农贸市场,进一步缓解“买菜难”。

新建升级改建的农贸市场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据湖滨区蔬菜办主任徐兴峰介绍,目前仅湖滨区境内就有蔬菜市场18个,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1个蔬菜市场,加之超市、蔬菜店广泛分布,居民基本上不存在买菜远、买菜难问题。“从根本上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市场蔬菜供应、平抑市场蔬菜价格。”徐兴峰表示,这也是下一步要努力去做的工作。
 
  经济开发区农贸市场吸引着周边大量市民每天来这里买菜。这座农贸市场占地面积约8.2亩,2018年10月投入使用。在管理方面,经济开发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提质改造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该市场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市文明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评为“文明诚信经营市场”。
 
  从分布不均到“遍地开花”再到规范标准,我市农贸市场的巨大变化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厕所革命”更方便
 
  公厕虽小,却是一座城市的“里子”,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形象。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城区公厕建设管理工作,把解决群众“如厕难”作为民生实事,大力开展“厕所革命”,一方面大规模新建城市公厕,一方面修缮、改造、升级原有公厕。
 
  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市本级以及湖滨区、陕州区、经济开发区、市商务中心区共有道路和居民区公厕306座,其中,新建公厕144座,修缮、改造、升级公厕40余座,改造旱厕为水冲式公厕97座,基本解决了城区居民“如厕难”问题。
 
  我市还挖掘潜在资源,如厕共享,进一步解决厕所“够不够”的问题。自2018年10月1日起,市区沿街单位内部厕所实行免费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市区沿街单位、饭店对外开放公厕600余座。
 
  我市实行公厕精细化管理模式,城市公厕卫生质量明显提高,达到“四净两通”。2019年以来,我市引进北京环境有限公司对公厕实施专业化管理,建立保洁员、管理员、中心主任三级管理体系。公厕环境卫生基本做到“五洁净一清晰”,受到群众好评。
 
  “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在提升公厕服务方面下功夫,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公厕清扫、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工作标准。”三门峡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在旧城改造、医疗卫生、养老康养、住房保障等民生工作方面,我市也都交出了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民生改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征程上,我市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身边事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续写崤函大地上的幸福故事。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