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奋进五年间”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9-24 作者:文/本报记者 葛洋 图/本报记者 杜杰  打印
义马春天职业培训学校正在培训学员金属编织,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仲秋时节天高云阔,崤函大地风景如画。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油葵盛开,骑行少年在这里挥洒青春汗水,嬉戏孩童在涧河公园留下一串串清澈笑声,休闲老者在虢国公园畅享暮年欢乐,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
 
  近年,三门峡市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民生福市”,坚持“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需于民而行
亮城惠民办实事
 
  随处可见的党史学习教育公益广告、为群众服务的红马甲志愿者、文明礼貌的市民……在三门峡的大街小巷,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浓烈厚重。党史学习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为发展开新局。
 
  三门峡市建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制度机制,常态化征集管用的“土办法”、创新的“金点子”、接地气的“新举措”,把蕴藏在基层群众中的创新源泉挖掘出来、创新活力激发出来、创新能力利用起来。在市属媒体发布《征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意见的通告》,在“线上三门峡”APP发布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广泛倾听民声民意,建立工作台账,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跟踪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我市出台《进一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工作方案》,决定实施十大类37个重点项目。三门峡市还将市直单位375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1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汇总,形成“惠民举措进万家”“乡村振兴赋新能”“破解难题惠民生”等六大类实践活动。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确定两个基层联系点,带头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改善群众反映的交通资源紧张状况,市相关部门在市区上官路、康园街设置接送学生车辆临时停车泊位,在市区黄河路、崤山路、建设路等20余条主要道路设置60个如厕临时停车泊位。同时,打通了五原路、北环路等20余条断头路,实施市区主干道5个路口的道路渠化和交通信号设施改造工作,对市区文化路、永安街、楹联小巷、计生指导站巷等实施机动车单向通行交通管理措施,有效缓解了通行紧张状况。
 
  此外,我市还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维修养护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61处;针对青少年视力下降问题,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程,免费为2592名学龄前儿童筛查视力;针对看病贵等问题,制定《提升医疗服务十大举措》,推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通过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1年夏秋季节雨水多,城市出现内涝风险大,三门峡相关部门对市政设施老化、个别区域环境较差等问题,先后开展专项整治、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6400余场次,排查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窨井盖1000余个,清理淤泥、垃圾等6.53万余立方米,受益群众83.2万余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三门峡仅用10天就控制住新增病例,37天实现确诊、疑似病例“双清零”。2021年7月下旬以来,在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威胁下,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三门峡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全员疫苗接种、全域消杀、全方面社会宣传”,彻底筑牢抗疫防线,以“三门峡速度”谱写了一曲“抗疫”壮歌。截至目前,我市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三门峡市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一条条民生新政实施见效,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张张亮丽的民生发展成绩单,一份份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问计于民而动
持续发展添活力
 
  市区六峰路与和平路交叉口人行过街天桥成为三门峡崭新的“城市名片”,涧河公园内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整治一新的上阳路农贸市场成了摄影基地……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问计于民,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一青壮”“一网一城一提升”等问题,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民生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收入72%以上,成为名副其实“民生财政”。
 
  大力发展教育康养,让城市品质提起来。围绕“老”,着力发展康养产业,已建成6平方公里的高阳山温泉基地,每年有近30万人来此疗养度假;与中国电建集团合作的黄河医养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大的老年康复基地。围绕“小”,着力办好基础教育,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新增学前教育和普惠性学位1.8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围绕“青壮”,投资36亿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将形成10万人规模的职业教育园区,目前已入住5万人。一本四专的高等教育格局已初步形成,适龄人口就业率96.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路网水网动起来。围绕“网”,投资120多亿元的310国道南移项目全线贯通,大型货车穿越五大城区的问题得到解决,渑垣高速正式通车,搭建起连接豫晋两省的“黄金通道”。崤函大道、209国道改线、陇海铁路取直等项目正在实施,城市空间拓展近60平方公里。围绕“城镇”,加强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10余平方公里的商务中心区已基本建成,近10平方公里的旧城将在3年内完成改造升级。加力建设“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的现代水网体系,构建了生态优先、组团发展、城乡融合、水韵彰显的“三生”空间。
 
  聚焦生活品质提升,让人民群众生活“美”起来。围绕“提升”,三门峡以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调剂置换、项目配套等方式,落实标准配建社区用房,目前,全市有78个社区达到“一有七中心”标准。农贸市场关乎柴米油盐的民生,三门峡市出台农贸市场星级文明规范标准,坚持每周对农贸市场进行常态化督查,特别是农贸市场领域的病媒生物防制提升活动推进情况,为市民健康提供坚强后盾。加强园林绿地管理,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先后完成了人民公园、虢国公园、三门峡市青龙涧河清水工程涧南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形成了一批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一幅幅精美城市发展画卷徐徐展开,“黄河明珠”“天鹅之城”城市名片愈加闪亮。   
 
问效于民而为
长效机制润民心
 
  社会的温度,市民的热度。在市区很多路口,随处可见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手持小红旗,劝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如今,市民自觉参加文明服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问效于民,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发展。
 
  完善定型成功经验。三门峡市将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新型智慧城市、产教融合城市、“无废城市”、氧吧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国摄影文化城创建统筹推进、一体谋划,坚持“为民、靠民、惠民”发展理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面貌明显变化,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凡人善举,数不胜数。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孙梅丽、坚守雷神山医院74个昼夜的曹建民、“焦裕禄”式好干部——卢氏县中医院曹禄生等一批先进典型构筑起了三门峡的道德高地,引领着越来越多三门峡人向上、向善、向美。
 
  探索推进法治模式。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噪声扰民、不规范养犬……提起这些问题,广大市民深恶痛绝。市人大立法通过《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针对一些常见不文明行为处罚难的现状作出了重大突破,着力解决市民反映强烈、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引导公民养成文明生活、文明出行、文明养犬、文明旅游等良好生活习惯。
 
  创新开展视察督办。“政府把这路修通以后,四五分钟就到学校,接送学生比之前可方便多了。”家住在市区五原路的杨随法为以前的“烦心事”变成“顺心事”而赞叹。从2017年开始,三门峡市政协将助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买菜难、行路难、停车难、如厕难、办事难、倒垃圾难”(简称“七大难”)问题作为为民履职重点,先后组织240余名政协委员深入大街小巷、路口学校,看现状、找症结、听民意、献良策,累计提出300余条改进建议,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困扰群众多年的“七大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有些甚至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崤函蝶变展新颜,美好生活扑面来。三门峡始终坚持“为民、靠民、惠民”的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未来也将继续以昂扬的姿态,奋力绘制更为美丽的城市画卷,为三门峡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