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和仲后稷:智能种植工厂告别“土味”农业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2-16   打印

  文/本报记者 柴锦玉 纪雨童 图/本报记者 杜杰

  示范园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重点项目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带投资、促转型、提品质,以项目建设“创优提质年”为引领,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载体,全面掀起大抓项目建设的新高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新年伊始,本报组织记者深入重点项目采访,推出《项目为王 实干为先》栏目,展现重点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记录一线工人的奋斗影像,聆听铿锵有力的前进足音,以全媒体报道助力项目建设,用高质量宣传助推全市项目建设提标提速提效。敬请关注。

  坐落在卢氏县兴贤里街道的白色厂房体量巨大,在远处群山的映衬下,彰显出现代工业气息。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三,走进和仲后稷(卢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仲后稷”),一派蔬菜种植生产兴旺的景象。

  晴朗的阳光穿过透明的屋顶,倾泻在厂房内,生菜、茴香、菠菜、茼蒿、香菜、广东菜心、甘蓝……排列整齐的无土栽植蔬菜一眼望不到边,绿意盎然,青翠欲滴。“春节期间,我们的产品市场需求一直走高,好几个品种供不应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莎在巡视生产现场时介绍道。

  AIoT智联植物工厂是海关总署引入的产业帮扶项目,占地面积67.2亩,由生产中心、农业中心两大功能区组成,是集自动化播种育苗、智能种植、组培、加工、研学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园区2021年9月30日开始试运营,采用订单销售,当年10月25日第一批蔬菜8万斤走入市场,受到青睐。目前园区种植了20余种蔬菜,长势良好,供应三门峡、洛阳、西安等市场,主要供给高档商超及酒店。

  进入智联植物工厂农业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清新味道,各色蔬菜生长在离地约1米高的移动苗床内,一行行一排排,郁郁葱葱,赏心悦目,宛如一个植物大观园。园区除了种植市场常见的绿叶菜外,还有部分高端“洋品种”。在可控的智能温室环境下采用营养液栽培的方式,可实现四季生产。种在室内的蔬菜,只“喝”营养液和净水,没有病虫害、重金属等污染,采摘下来即可食用,生长期远远短于自然状态。

  目之所及,植物工厂处处呈现着“科技范儿”——蔬菜种植可以通过数据“一键管理”,不需要土壤也能茁壮成长。巡检设备在植物上方的轨道上来回徐徐移动,通过装配的探头对植物表型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准确判断出蔬菜的种类和克重,对产能实现精准预测。“这里好比通过CT扫描为植物做体检,我们的每一株产品都可以溯源。”和仲后稷工作人员的介绍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公司采用的AIPaaS智慧农业种植系统结合AI智慧种植模型,管理都是通过精密高能电子系统与物联网系统,实时查看蔬菜生长进度、施肥情况,对厂房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营养液输送、人工光源配置等实行严格控制,提高了种植效率,还能让经营者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智联工厂的所有种植情况。”

  智联植物工厂生产中心有组培实验室、脱水蔬菜生产区及智能冷库,每年可生产新鲜蔬菜562吨、蔬菜种苗462万株、脱水蔬菜3000吨、无毒组培苗500万株。

  “园区通过智慧生产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准确实时的生产数据库,有效管理生产的各个过程,提高管理及生产效率,让农业拥有‘大脑’,我们的盘中餐粒粒都‘智能’。”张莎对植物工厂的优势如数家珍。拥有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AI+植物工厂技术”在这里被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观念,彻底告别了浓浓的“土味”。

  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涉及智能化种植、加工、研学、仓储等多个领域,实行蔬菜、育苗的工厂化生产,解决当地育苗技术、种植技术难题,以种植、育苗、加工、销售、研学为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资销售等服务,规划总面积200亩,计划在3至4年内分两个阶段建设完成。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种植技术智能化、农业管理智能化、种植过程公开化、劳动力使用智能化,成为传统产业高级化的引领与示范,并努力打造中国领先的智慧农业项目。

  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负碳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打造,让大山深处的农业对标智能时代国际领先水平迈向现代化。

  示范园区项目把现代一流种植技术和优秀自然生态相结合,刷新智能化种植的新高度,颠覆了传统农业过分依赖季节、土地、气候的种植模式,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成果有效衔接,符合生态发展要求,契合全域旅游战略,代表着市场发展的新方向。

  青山绿水清清卢氏,春光正好处,闪耀智能时代之光。


( 编辑:唐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