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 ![]() 宝武铝业冷轧第一卷出炉。 ![]() 正在建设的三门峡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冷链区。 □王小萍王雪红邓飞 全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三门峡市深刻领会省委战略意图,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锤炼干部能力作风,确保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居全省第1位,成功实现“开门红”。 1 建机制、出实招,在求实求效中提升能力作风。三门峡市认真贯彻省委“十大战略”部署要求,将能力作风建设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度融合 (一)聚焦重点优化机制。坚持以结果论英雄,用发展成果检验活动成效。市委成立“十大战略”工作专班、制定工作专案,常委会定期听取落实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难点卡点问题,统筹抓总、抓重、抓要、抓点、抓效、抓督,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在落实制度型开放战略中,围绕推进央地合作项目,建立“一家央企一个专班、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本台账一跟到底”工作机制,实行“周通报、月例会”制度,强力压实各成员单位责任,目前对接的13家央企已开工合作项目10个,总投资129.67亿元。 (二)建立清单压实责任。构建全市活动“1+2”框架体系,谋划“一领二联三帮四破五落”活动载体,细化了22项具体措施。建立完善“三张清单”,以方案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重点工作,突出领导带头建立“领导领办实事清单”,38名市级和216名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分别领办实事难事72项、258项;坚持抓重抓要建立市、县、市直单位“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纳入重点工作任务事项888项;坚持开门纳谏建立“重点督导工作清单”,面向全市征求意见建议5086条,汇总形成14大类重点督导工作事项。综合采取集中点评、案例展评、监督检查、进度通报等办法推动重点工作、重要问题、重大改革的落实和解决,建立“干部能力作风表现情况纪实表”等3张表格,在改革、攻坚、破解难题过程中以事察人、知事识人,结果作为巡视巡察、年度综合考核、干部使用、严肃问责的重要依据。 (三)提升能力保障发展。围绕“十大战略”重点工作任务,针对干部能力本领方面的短板不足,采取“一事一培训”的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先后举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经济统计、农业农村等专题培训3期,参训人员2000余人次。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结合2022年春季主题班,专题开设了40余学时的“十大战略”进党校课程。注重对干部的实践锻炼,选派3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企业、乡镇街道、金融部门等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增强实战实务实操能力。创新开设“三门峡干部论坛”,先后邀请全市不同战线的50余名干部结合重点工作交流发言,搭建干部学习和工作交流的平台,实现干部培养锻炼和考察识别常态化。 2 重创新、促发展,在攻坚克难中锻造能力作风。坚持“项目为王”,做到能力围绕项目提、作风围绕项目转,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创新引领,强化项目支撑保障。坚持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努力打造省际区域创新中心,为项目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持。一是奋力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围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5000万元的高新科技创新基金,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1%,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搭建一流创新平台,省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顺利揭牌,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成立,全市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595个。围绕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46家。围绕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出台人才科技政策30条,提高人才政策的集成度,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紧缺人才989名,实施人才项目108个,培育“中原英才”6名,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4个,初步形成“一本四专”的职业教育格局,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职教园区。二是深度打造内陆开放新前沿。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推动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编制完成《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门峡开放创新联动区工作方案》,复制推广6项自贸试验区先进案例,三门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省政府批复设立。推广“双链长”制招商、云招商等新模式,2021年全市新增省外资金项目133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46.1亿元,增速居全省第6位。完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2000万元出口退税资金池,开行“产业兴农村兴”海铁多式联运农产品班列,中金铜精矿加工贸易获商务部、海关总署批准。今年一季度,全市进出口贸易总值76.1亿元,同比增长27.4%,居全省第二。三是着力打造全面改革示范新样板。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充分释放发展潜能,推动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举措有效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聚焦“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赢在天鹅城”品牌创建、“局长(主任)走流程”等活动,部署行政执法(审批)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建立违法案件投诉处理机制,成立25个工作专班,确定50个监测点和60名特邀监督员,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67个工作日以内,“一证通办”事项达到310项。统筹推动开发区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和地方金融改革等,8家开发区全部整合到位并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市属一级企业由33家整合为19家,市级农商行组建进度位列全省第二,建立普惠金融平台服务企业融资、融智,对512家预授信企业发放贷款25.26亿元,创新开展“科技贷”业务,累计向14家科技企业发放科技贷款5200余万元。 (二)放大比较优势,激活转型发展动能。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整合、激活、再造已有优势,进一步放大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厚植发展胜势。一是推动亲水近水优势向水支撑优势转变。积极构建“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的现代水网体系,持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保障、水环境保护水平,破解发展水制约难题。二是推动区位优势向枢纽优势转变。打造“八纵八横”交通网络,构建“两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走廊,加快构建“一核心、四集群、全覆盖”的物流空间格局,三门峡市及所辖灵宝市区域物流枢纽入选省级区域物流枢纽节点。三是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出台十大特色(新兴)产业链提升方案,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双十百企”计划,持续打造黄金及深加工、铝及铝基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铜基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国投金城冶金、华鑫铜箔入选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灵宝市被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铜箔谷”称号。四是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林下经济、健养旅游等产业,实现苹果面积、产量全省第一,中药材栽培面积全省第一,建成全省最大的林下香菇和羊肚菌生产基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15家。成功建成投运豫西百草园、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灵宝老子文化养生园、寺河山苹果小镇等一批康养项目。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7%,居全省第3位。五是推动文化底蕴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100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全力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仰韶文化。坚持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加强对白天鹅、地坑院、函谷关、中流砥柱等城市文化符号的发掘、宣传和运用,依托沿黄142处文旅资源,谋划项目31个,加快形成“一带一廊六区”文旅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产业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一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新材料支柱产业,依托氧化铝和黄金冶炼基础,开展镓、砷、镍、硒、碲等稀有贵金属高纯提取,向砷基、镓基、碳基、钙基、锗基新材料延伸拓展,布局超导、半导体和碳基新材料产业,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目前,已谋划未来产业项目14个,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及网联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金源朝辉生产的压延铜箔“飞”入太空,布科思公司生产的消毒机器人“亮相”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万贯实业生产的超大直径等静压石墨填补了国家空白。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1%,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8.2个百分点。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设立基础资金1亿元、上不封顶的专项资金支持“三大改造”,扎实开展工业企业对标提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精特新”倍增三项行动,深入推进黄金、铝、煤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2年确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26个,年度计划投资151.3亿元,一季度已完成投资48.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48.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完成省定年度目标的52%。 3 强基础、优环境,在惠民利民中检验能力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群众参加参与、可感可知、满意满足中推动“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走深走实 (一)深化民生福市工程,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的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干部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一是破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12345”热线超期工单解决为突破口,聚焦拖欠工资、城市违建等重点领域,确定29类173件超期工单事项,建立完善月排名、约谈通报、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新闻媒体曝光等推进落实机制,持续推动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各责任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力推动解决“老大难”问题135件,占超期疑难工单总数的78%,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检验了干部能力作风。二是提高民生实事办理效能。坚持“当下治”与“长久立”相结合、“点办理”与“批处理”相统筹,巩固拓展问题楼盘、城市集中供暖、城区生活“七大难”等问题治理成效,围绕老旧小区治理、供热管网建设、“一老一小一青壮”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谋划2022年民生实事10方面25项,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确保全面、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持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扎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全市128所学校已全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综合素质。推动市、县教育部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室,督促指导218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缩至非营利性机构10家,转型或注销208家,不断减轻家长校外培训负担。排查摸底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计划投资7.3亿元,推动民办学校转为公立学校。目前,已实现民转公学校1所、终止办学3所、规范学校名称3所,9月1日前将圆满完成市域5%的控比目标任务。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强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生态环境、建强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一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合优化党建、综治、民政等各类网格,大力推进党建网、民生网、平安网、信息网、创建网“五网合一”,推广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对照“一有七中心”标准,在无固定办公场所社区清零的基础上,推动5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标、22个社区办公场所提升,切实发挥政治引领、服务群众作用。发挥“数治”作用,创新搭建“两平台、三中心、三联网、多应用”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实现12345政府服务热线、“线上三门峡”APP、数字城管系统、智慧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7+1+1”大数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体系等50余个应用平台上线运行。二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谋划储备项目1102个、总投资8279.19亿元。高标准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18条黄河一级支流治理过半,全市断面水质达标率和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贯通,联动治理水土保护区2400平方公里,形成21.6万亩湿地、50万亩高标准农田,前来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超过1.5万只,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三;完成人工造林8.46万亩,是任务8.2万亩的103.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72%,千里城市绿廊基本形成;累计治理沿黄矿山近7.24万亩,建成绿色矿山29家,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经验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探索亿吨黄河泥沙综合利用,三门峡水库清淤试点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域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以文化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青龙涧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路网提质贯通和公园连通项目、公建单位“拆墙透绿”和“城市更新”等工程建设,全年计划完成8885户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建成棚改房8231套、建成人才公寓720套,持续打造“地面干净、立面整洁、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居民满意”的城市人居环境。 (三)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系统推进五大振兴,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法治、培育人才、乡风塑造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2021年换届后,全市村级组织“一肩挑”比例达到99.7%。建立延续性政策和激励保障机制,向脱贫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乡村振兴任务重和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13名。深入开展“创五星、强双基”行动和农村基层党建“百千万”示范创建行动,“五星党支部”比例达到66.3%。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和村级经济组织工作经费,全市“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月平均报酬达到3346元,居全省第二位。二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宣传带动作用和妇女同志巾帼“排头兵”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制定“12+3”政策体系,安排7个工作督导小组深入一线,共排查残垣断壁2270处,整改完成1954处;陈年垃圾1058处,实施清理870处;未“绿化”四旁及空闲地1221处,完成绿化1145处;乡镇政府所在地无水冲式公厕25个,完成改造17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聚焦解决农村集体穷、产业弱、群众散的问题,深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实现清零,5万元以上村1192个、占比98.4%,10万元以上村471个、占比38.9%,通过把群众编进组织链、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采取就业带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建立起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基层组织有资源、有底气服务群众、吸引群众、凝聚群众。 4 防漏洞、补短板,在守牢底线中彰显能力作风。围绕服务、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一)统筹发展和疫情防控。开展“提能力、转作风、战疫情”活动,有效发挥疫情防控专班作用,引导各地各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投入到疫情防控群防群治工作中,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检验干部能力作风。全市组建2500人的“党员志愿者突击队”,深入开展老旧小区值守、健康科普教育、返乡人员排查等工作,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省委“圈住封死”的要求,高效处置所辖渑池县的1例输入性无症状感染病例,及时切断了疫情传播链条,有效防止了疫情蔓延。 (二)深入推进“三零”平安创建。开展矛盾纠纷控增量、信访工作“减存量”、诉源治理化纠纷、多发性犯罪整治四个专项行动,为群众生命生活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平稳有序发展筑牢防线。一季度,全市到市以上部门信访量较去年同比下降28.6%、刑事案件下降23.1%、万人成讼率下降24.3%,电诈案件数、群众损失数较去年下降40%、49.5%。 (三)弥补城市发展短板。积极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开展窨井设施专项整治,年内计划完成6500套窨井整治任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脚下的安全。对主干道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解决城市防汛短板。推进第三水厂调蓄池、供水厂应急电源工程,有效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三门峡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努力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三门峡力量,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版图片均由杜杰摄 ( 编辑:唐柳楠 ) |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过硬能力作风奋力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26 打印

- 上一条:打造文旅文创融合高地
- 下一条:三门峡军分区组织开展 “三项重点工作”观摩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