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天鹅之城插上“金翅膀”

——金融创新发展中的三门峡样本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9   打印

  通过“香菇贷”等金融产品建起的高质量香菇生产大棚

  文/本报记者 马占方 柴锦玉 图/本报记者 杜杰

  初夏时分,卢氏县官坡镇庙台村,起伏的山峦环抱,28个标准化香菇大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在“政银担”资金的支持下,村集体经济主导的绿盛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

  “现在政策好,金融支持让我们发展产业很有底气。”村党支部书记李民生高兴地算着收益账。庙台村是一个食用菌种植大村,从2019年的200多万袋到2021年的500多万袋,香菇种植规模不断壮大。

  庙台村的变化,是我市扩大政策覆盖面、大力推广普惠金融的缩影。

  在脱贫攻坚中诞生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有效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难题,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三门峡贡献、提供了三门峡智慧。近年来,我市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深化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搭建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成为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换道领跑”中面对新时代、解决发展新问题的战略抉择。

  以“敢为天下先”的冲劲通堵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难关、以“立破并举”的智慧立潮头,在走好“最后一公里”上见真章,三门峡金融创新发展中的“升级版”样本,正呈现出强劲的撬动、放大、外溢与聚合效应。

  一、探路——“撬开”脱贫攻坚新格局

  在卢氏县金融服务中心档案室,成排的柜子内整齐存放着全县8万多农户的信用信息,打开档案,单户登记的可量化信息就有140多项。

  第一次成为拥有信用档案的信用户后,卢氏县杜关镇显众村杨四成从银行贷到5万元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种了5亩太子参,每亩年收入约8000元,家里当年就脱了贫,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3月,河南省在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建立金融扶贫试验区,形成“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1年之内,全县贫困户贷款获得率从不足1%增长到49%,扶贫贷款同比增长11倍。至今年3月底,全县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3.34万笔29.76亿元,是2016年年底的33.7倍。其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321户3.3万笔15.31亿元,余额户贷率40.16%。

  “卢氏模式”让大山深处贫困户看到了希望,原来基础薄弱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在此背后则是三门峡破除传统障碍、实现金融与扶贫精准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金融扶贫“四大体系”:以市、县、乡、村金融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农村信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价体系,以风险资金补偿机制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及承载金融扶贫的产业支撑体系。

  2017年8月,陕州区在“卢氏模式”基础上,又创新出“陕州做法”,通过金融纽带以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发展,解决困难群众“想贷不敢贷,贷了不会用”的难题。

  打破传统思维,以金融手段拔掉穷根,金融创新激活了脱贫攻坚“一池春水”。

  据卢氏县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金融扶贫前,全县8家金融机构只有1家在乡镇设有服务网点,平均每名信贷员要服务居住分散的1000多个农户3000多人,服务跟不上,群众不满意。金融扶贫中,随着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不断完善,农户贷款时间从原来的“少则半个月,多则无限期”变成了“足不出户贷款可到手”。

  坚持问题导向,有效解决贷款信息不对称、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缺失、银行乡镇网点少、农户资金投向难、融资成本高、银行慎贷惜贷等问题,真正让金融服务体系活起来,信用评价体系准起来,风险防控体系硬起来,产业支撑体系实起来,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因其生命力及实践价值,探索了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卢氏模式”促进了金融包容性增长、激活了扶贫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了市场主体培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链式发展,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强化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促进了有效风控机制的建立、提高了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促进了农村信用建设、提升了乡风文明和道德风尚,促进了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了农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金融争先。河南省创新实践金融扶贫,把复制推广‘卢氏模式’作为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表示,金融介入脱贫攻坚具有全局和战略的多重意义,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溢出效应。

  金融帮扶“卢氏模式”在全国推广、在全河南省复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写入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扶贫典型案例受到国办通报表扬,并荣获世界银行“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二、聚力——服务乡村振兴作示范

  乡村要振兴,金融血液必须充沛。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出综合乘数效应。如何用好金融帮扶宝贵成果,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三门峡着力做好这篇大文章,在希望的田野上跑出了金融支农的加速度。

  从“特惠”向“普惠”转变,我市积极围绕放大“卢氏模式”成效抓创新,加快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在继续推广小额信贷基础上,聚力做实金融服务体系、做准信用评定体系、做优风险防控体系、做强产业支撑体系,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和优惠性,提高覆盖率和满意率。

  “上周提交300万元额度申请,本周就进入审核贷款阶段。”位于卢氏双龙湾镇的河南马湾教育咨询公司,深耕扶贫消费和文旅产业领域,面对疫情对全行业带来的冲击,公司营销总监李小波仍对企业经营充满信心。

  双龙湾中原村镇银行兴农驿站负责周边3个乡镇的金融服务,5名工作人员经常到乡村田间地头上门服务。

  一张金融惠农服务大网在崤函大地全面铺开,做实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下沉,有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民“家门口”“零距离”办业务。目前,全市有6个县级金融服务中心、68个乡镇(易地搬迁社区)金融服务站、1257个村级金融服务部,工作人员4600余人,实现金融服务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一把信用建设“金钥匙”打开致富兴业大门,做准信用评定体系。将信用评定体系从涉贫扩大到涉农,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搭建全市普惠金融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授信管理全覆盖、服务对象全覆盖。全市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99.22%,信用户评定占比98.32%;评定信用村1216个,占比90.3%;采集录入农业企业信用信息1091家,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道道安全底线守起来,做优风险防控体系。多样化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多方式开展文明诚信正向激励,多部门联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更多真金白银“上山下乡”,乡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个个产业支撑强起来,乡村产业体系从“小弱散”向“大强优”转变。形成以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地方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全市92%以上的农户有产业支撑。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乡村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全市县级以上带贫企业(合作社)达到32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15家,直接带动农户13.3万户。

  进入乡村振兴关键阶段,今年3月,银保监会将我市纳入全国首批、河南唯一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加强政策引领,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要素整合模式创新,探索先行先试经验。我市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金融创新工作再响号角,进入持续深化提升的新阶段。

  通过示范区建设,实现涉农信贷供给稳定持续增长、县域基础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综合融资成本合理下降、保险保障功能不断强化、普惠金融智能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和金融助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目标,重点完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等任务。

  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发文,实施“党建+金融”助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若干举措,充分利用“卢氏模式”的基础优势和创建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形成党建引领金融支持“三农”工作强大合力,推动普惠金融落实落地,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多的信贷产品、更全的民生服务、更优的金融环境,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持续浇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力量。

  三、创新——提升普惠服务强平台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

  紧盯金企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9年,我市创新成立政府主导、全公益的市金融服务中心,开发了集融资需求发布、金融产品展示、融资服务咨询、企业信息查询、风险分析预警、银企互动对接、企业上市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两年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融智、融技一揽子综合服务,有效破解企业“不会贷”与银行“不敢贷”难题,使金融服务“由虚向实”“由虚转实”“由虚务实”。截至目前,贷款余额较2019年年末增加184亿元,增幅22%;较年初增加48亿元,同比增长5.6%。

  2021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我市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典型城市代表参会,就“创新建设四级体系,夯实金融服务支撑”典型做法在会上进行交流。“建中心贯通四级体系 聚合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三门峡市创新建设四级金融服务体系典型案例”,被评为“2020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22年4月,我市出台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重点探索专门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的信贷产品“人才贷”,实现人才、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4月份以来,开通“三门峡金融”5G直播平台,直播12期,成功实现银企对接179笔,涉及金融0.81亿元。

  继“卢氏模式”之后,三门峡金融创新再“出圈”,工作亮点受到广泛关注。

  ——设立市级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四级服务体系。整合涉企信息,集聚金融资源,优化营商环境,保险、证券、担保等18家金融机构设立专业窗口,开设小微企业首次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个人贷款3个综合服务窗口,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有效指导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四级服务体系协调联动。目前,市级中心已带动县级金融服务中心6个、乡镇金融服务站68个、村级金融服务部1257个,从业人员4600余人,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县两级贯通,农户贷款县、乡、村三级贯通,实现了金融服务市、县、乡、村四级无死角全覆盖,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开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企线上对接。依托政府大数据平台,对接22个涉企部门信息686项,推动涉企信息安全共享。目前,平台发布金融产品196款,注册企业突破2万家。2033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成功实现融资336.57亿元。平台预授信企业达11817家,预授信总额85.18亿元,其中1153家企业用信25.26亿元。

  ——多措并举高效服务,线下解决融资难题。建立金融服务专家团,聘请12位行业实操型专家,为企业提供项目包装、引入基金、改制重组、挂牌上市、专业咨询等服务,已为30余家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70余次。积极开展金融培训,举办金融大讲堂21期,培训3500余人次。加强金企对接服务,先后组织金企对接18次,437个项目成功获得信贷支持376.89亿元。开展问题会商48次,协调解决108家企业融资问题。在疫情防控期间,市领导多次到市金融服务中心,协调帮助乐氏同仁制药、美道家商贸等53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获得信贷支持30.82亿元,助力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推行主办银行制度,落实服务主体责任。实现所有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全覆盖,辖内金融机构对9617家中小微企业进行联络帮扶,确定“一对一”金融服务联络员1126名,开展上门服务1.6万余人次,组织财务管理、信用培植等培训12期,为企业发展、并购重组、产业整合提供融资与融智相结合的一揽子综合服务。

  创新让金融“血脉”律动的力量更加强劲蓬勃,推动三门峡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四、启示——担当作为交时代答卷

  时代出题目,发展做文章,担当交答卷。如何面对新形势,应对政策机遇带来的挑战,是应声“躺平”、自然淘汰,还是应运而起、光彩嬗变?

  在经历发展变革的阵痛中,三门峡坚持金融创新,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探求,在新起点上的从不放弃、奔跑向前。

  发展没有止境,变革永无穷尽。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开放的浅滩,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高度决定视野、思想产生效益,没有不能解决的难题,只有不去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立足长远抓住政策机遇,打造本地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在实施“十大战略”“两项工程”过程中,奋力跃向新发展格局关键环、中高端,维护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形成社会凝聚力,这是治理执行力的显性体现,也是一种软实力。这种全要素生产力是经济增长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金融创新,为三门峡插上腾飞的“金翅膀”,乘风而起,向着前方更高远。


( 编辑:唐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