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纪雨童 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 5月7日,渑池县果园乡南坪泉村林丰源林下蚯蚓养殖基地里,一棵棵红梅树枝繁叶茂,树行间,一垄垄蚯蚓床整齐地排列着,据了解,该基地占地110亩。 技术员贠涛拨开蚯蚓床,一条条蚯蚓成虫密密分布、清晰可见。他一边扒拉着蚯蚓床,一边介绍什么是蚯蚓环、蚯蚓蛋……很是让人稀奇。 “咱们的蚯蚓产量高,市场需求大,主要销往洛阳、武汉和江西。目前收购价格高,供不应求。”贠涛说。 半个月前,该基地15亩蚯蚓成熟,收获3750多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2元,卖了4万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蚯蚓全身都是宝,能入药能做饲料,产出的粪还能保水增肥、一次性改良土壤,把我们养护林木除草的时间也节省了。你看这片红梅树,枝叶青绿,比其他地方的树长得都要旺盛。”渑池县林丰源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强高兴地说。 原来,这片养殖基地只是渑池县郑西高铁廊道绿化项目的其中一段,整条高铁南北两侧绿化林带总绿化面积3365亩,是“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城市绿化树木三分种植七分养护。据了解,该基地是2017年春季新造林地,短期内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还要投入水肥、抚育等多项管护费用。怎样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保障养护费用,便成了渑池县林丰源林业有限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公司因地制宜,探索新型林下管理方法,在林下种植丹参、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获得良好收益。但考虑到几年后,树木成林树冠郁闭,就无法再种植中药材,2018年,该公司便开始寻找其他合适的替代项目。 蚯蚓俗称土壤清道夫、地龙,属杂食性动物,除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外,其他如腐殖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物都吃,蚯蚓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天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而且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蚯蚓粪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在治理土地重金属污染方面已被广泛使用。另外,林下遮阴度高、抗风性强,全年都可进行蚯蚓养殖。 经过多方考察,2021年10月,该基地采用林下养殖蚯蚓项目代替中药材种植,并在基地梅园中进行尝试,结果令人惊喜。 据介绍,该基地林下养殖蚯蚓食料主要利用牛粪。只需将食料按长条状堆放,放入蚯蚓苗,再用遮阳网盖住即可。工人定时浇水控制湿度,定期投料,管理相对简单。 该项目一次性投资可循环利用,该基地从去年最初的30亩蚯蚓床发展到现在的110亩,每亩投资9000元,卖蚯蚓的毛收入就有150万元,净利润也在100万元左右,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收益,还有生态环保效益,更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刘玉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蚯蚓每年消耗畜禽粪便120立方米—200立方米,每年可产生20立方米—30立方米蚯蚓粪,110亩蚯蚓养殖基地每年可产生2200立方米—3300立方米蚯蚓粪。蚯蚓粪有机肥直接出售每立方米售价约100元,经加工、包装、注册商标保护后,每立方米售价500元—800元,预计年销售额22万元—176万元。另外,110亩蚯蚓养殖基地共计2200米蚯蚓床,45天出货一次,每年出货7次,一次可产出蚯蚓2.5万公斤左右,按市场平均价格12元/公斤,预计年销售额210万元。除去物资、人工、管理等成本,年利润100余万元。 实践证明,林下养殖蚯蚓不仅利用了林下闲置土地空间,还能促进树木生长与蚯蚓养殖互补。夏季树冠枝叶可为蚯蚓床遮阳控温,秋季落叶还能为蚯蚓床遮光保湿,冬季腐枝烂叶更可成为蚯蚓食料。同时,蚯蚓还为树木提供大量氮、磷、钾元素和生物菌肥,它排出的二氧化碳可增强树木光合作用,人工管理蚯蚓床定期喷水又给树木提供了高效水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链。 “作为豫西地区最先发展的林下养殖新产业,该项目带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其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林下蚯蚓养殖90余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生态保护积极性,充分彰显了农民增收、生态带贫的效应。”刘玉强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巧用废地增收多,林丰源林下蚯蚓养殖基地“林下经济+生态循环+土壤改良”的模式,实现了农民增收、地力提升双效益,还形成了一个上下游互利互补的产业链,实现了生产成本最低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这种拓宽林下经济领域,发展林下经济的新模式,已吸引了周边群众的热切关注。 “谁在市场中抢到先机就会占领主动权,我市的林地面积有720万亩,林下养殖蚯蚓为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这种模式可推广、可复制。”三门峡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骆雪峰说。 抢抓市场机遇、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养殖规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把产业做大做强,小蚯蚓撬动起的是三门峡市林下经济的好“钱”景。 |
小蚯蚓撬动林下经济好“钱”景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10 打印

- 上一条:提高监督实效 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下一条:我市圆满完成果树栽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