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杰 通讯员张玉 王洋)仲夏时节,站在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大禹公园6号观景台,放眼望去,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水天一色,万亩生态梯田尽收眼底,美景如画。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感觉诗和远方就在眼前。”来自市区的张先生一家三口边欣赏风景边感叹。 近年,湖滨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基调,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产品、服务深度融合,点燃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湖滨区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2020年以来,该区相继投资30亿元,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大美黄河”花景、油菜及丹参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同时,中流砥柱博物馆、中流砥柱干部学院、沿黄铁路文化公园、中药材科研科普基地、角古东商业街等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未来将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发挥综合带动作用,全方位助推区域融合发展。 湖滨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强化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把文化与农业“打包呈现”,田园景观与红色文化阵地紧密关联,推出湖滨区“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特色线路3条:以沿黄生态廊道、慕野星空营地、大禹文化公园、云岫民宿为代表的沿黄生态观光旅游线路;以大安农耕文化园、贾庄知青文化园、马坡民俗村等为代表的青少年研学旅游线路;以龙泉乐园、黄龙蔬菜采摘基地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线路。以点带面彰显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不断增强区域吸引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该区在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特色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把乡村振兴、近郊旅游、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相继推出的湖滨花馍、高庙花椒、爆汁西瓜、羊角蜜、火龙果和树叶画、根雕、石砚等特色农副产品和非遗手造产品成为畅销产品,让人们留住乡愁、记住乡愁,让乡村产业更优、风景更美、人气更旺、村民更富,让乡村振兴这潭水“更活”。 本报讯(记者马德英)到陈村乡看月季花海、到英豪镇赏农家风情、到段村乡寻古访幽、到洪阳镇体验休闲采摘乐趣……6月12日,周末,渑池县的乡村游又火了起来:一大批“网红”景点串珠成线,吸引众多市民走出城市,踏足田园,尽情享受美丽乡村带来的惬意生活。 “从4月中旬开始,我们村的郭坡农耕文化游园就人气爆棚,每天来这里看花赏景的游客有1000多人。”陈村乡池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青松难掩兴奋。 “受疫情影响,较远的地方也不敢去,我们很早就把目标锁定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渑池县。”义马市迅雷户外旅行社负责人李付军说,“我们和渑池县康辉旅行社已先后组织了4批将近200人的本地游团队,到英豪镇的后营村、周家山村游玩。” 乡村游的火爆得益于渑池县正在广泛深入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去冬今春以来,渑池县按照省、市总体部署,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专班,把县直单位与各行政村结对捆绑、帮扶整治、同责同奖同惩,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农村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机制,围绕“生态宜居”方针,实施“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累计拆除私搭乱建、残垣断壁、废旧旱厕、柴草窝棚等违章建筑60万平方米,累计改造无害化卫生户厕3.5万座,累计绿化11946亩。 该县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挖掘历史文化,结合地理地貌、乡土风情,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村标”。 此外,为切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成效,渑池县通过开展“五美庭院”创评、实行党员积分奖励、设立人居环境监督岗、搭建群众参与平台等方式,教育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努力营造“村干净、户整洁、人精神”的良好氛围,为开展乡村旅游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呈现出的民勤村美新景象,正成为激发渑池县乡村振兴的新活力。该县通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分期分批打造出了一批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样板村,持续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真正让乡村、乡居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 编辑:唐柳楠 ) |
湖滨区:文旅深度融合点燃发展新引擎渑池县:人居环境整治带火创意“乡村游”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6-15 打印

- 上一条: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 下一条:277名林长率先亮明“电子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