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记录时代巨变 宣传家乡美景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11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梦

  

  陈旭在渑池县会盟生态园拍摄涧河风光

  资料图

  执教时,他刻苦钻研,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部级劳动模范等荣誉;退休后,他用镜头记录传播家乡美景,多篇作品发表在新华网、《民生周刊》、《河南日报》、《三门峡日报》等媒体,引发广泛关注;近年,他投身公益,走遍渑池县12个乡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助残扶残,助力乡村振兴。他就是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陈旭。

  爱好摄影 用镜头为家乡代言

  今年73岁的陈旭,2009年,从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退休。陈旭坦言,退休之初清闲了一段时间,后来看到渑池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决定用镜头记录家乡美景,宣传仰韶文化。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渑池的韶州路。这里变化太大了,我是这条路变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说起渑池的变化,陈旭十分感慨,他说,自己的摄影热情就是从韶州路开始的。

  陈旭回忆,1997年,横亘在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门前的韶州路仅仅是一截狭窄的、短短的土路。后来,韶州路开始动工建设,该路主干道于2017年全线贯通,正式通车。“修好后的韶州路十分宽阔,道路两边还新修了韶州精品游园等。2017年7月的一个傍晚,不少居民在晚霞辉映的韶州路上休闲、健身,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陈旭说,随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文章《晚霞辉映韶州路》。2017年10月,这篇文章在渑池县“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从此,陈旭便迸发了更高的创作热情。

  近年,陈旭积极参与渑池县委、县政府以及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背着相机走遍了渑池的山山水水,他的摄影作品也经常见诸各大媒体。2018年12月,他拍摄的作品《谁持彩练当空舞》刊发在新华社“寻找中国之美”头条,引起广泛关注。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节日,陈旭从2016年开始准备,拍摄了数百张彩陶及彩陶工艺品制作的照片,后经渑池县委宣传部推荐,不少照片在“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刊发。2021年10月,陈旭拍摄的40幅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经《参考消息》精心编排,推向了海内外读者。

  积极拼搏 用心与时代同行

  “美篇”APP是陈旭记录生活的另一阵地。一篇篇制作精美的文章聚焦渑池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建设等方面,反映着渑池县近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通过‘美篇’发布文章和图片都是我自己学习摸索出来的。自2016年至今,我已经发布887篇文章,吸引了2.69万的粉丝。”陈旭自豪地介绍,仅今年6月27日至7月3日这一周,他发布的5篇文章累计阅读量就达到了2.98万次,被点赞1184次。

  年过古稀的陈旭依然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和钻研,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是如何做到的?他坦言,这源于积极拼搏的40余年教学经历。

  1968年,陈旭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彼时,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陈旭深感知识不足,他希望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通过全省统考,陈旭被河南大学(时称河南师范学院)录取为一名函授大学生。毕业后,陈旭在教学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那时,他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后来,除了读书、教书,我又萌生了一个愿望——把自己的教学感悟变成‘铅字’。”陈旭说,从1982年开始,他不断探索写作,并投稿给各种报刊。那个时期,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有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师。

  天道酬勤。1983年,陈旭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优秀教师、部级劳动模范。他撰写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设计》,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并一直选用至2007年。

  “我凭着一股‘牛’劲,沿着‘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特色教师’之路奋力拼搏并如愿以偿。”陈旭说,正是这股子“牛”劲,使得他能够与时代同行,记录时代之美。

  投身公益 以行动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陈旭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近年,他随爱心志愿者走遍了渑池县12个乡镇,参与精准扶贫、助残扶残等活动,为村民义务理发、赠送书籍、栽种辣椒苗。同时,他也用镜头记录着淳朴的农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是摄影创作和公益事业让我的生活充实了,眼界开阔了,心态更加积极了。”陈旭表示,摄影,不仅使他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也真实记录了渑池的发展巨变,反映了民生福祉的改善提升。

  “生命的美丽不分年龄,而是永远展现在自己的积极进取之中。”陈旭告诉记者,未来,他将继续坚持自己所爱,用实际行动为宣传家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