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峡峙千秋,三门镶玉鉴 云横满湖锦,绿水青山舒画卷 黄河流万古,一坝锁金龙 鸟鸣两岸春,红花硕果竞妖姿 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 闪耀着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门峡 ![]() 扛过大洪水,斗过大风雨 三门峡水利枢纽被誉为黄河第一坝 控制黄河水量的89%、沙量的98% 自2002年黄河开启调水调沙以来 21年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 2002至2021年,在黄河调水调沙运用中 三门峡水库累计出库沙量25亿吨 黄河下游主槽过流能力 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 增至2022年汛前的4600立方米每秒 ![]() 三门峡水利枢纽用科技赋能科学调度 以空间地理数字化为支撑 以大数据集成为基础 通过移动互联技术 实现水库综合业务一体化显示 用智慧护卫黄河安澜 守卫了下游人民的幸福生活 ![]() 追迹华夏之初 便定要探访仰韶文化 这片土地承载了7000年前华夏人的智慧 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 ![]() 仰韶文化 被称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一个缩影 也是解开中国早期文化与文明密码的一把钥匙 仰韶文化的发现 首次以科学手段 将中国早期历史从不完全的文献记载与神话传说 追溯到史前遗存的实证 也唤起中国学者以考古学 探索早期中国民族与文明之源起的热情和实践 ![]()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 号称天险的函谷关 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雄关要塞 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 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 在此设函谷关 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兵家必争的宝地 ![]() 这里连接着西安与洛阳两座古都 夹持在中华龙脉秦岭和黄河之间 四周布满了深沟狭谷 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不仅如此 函谷关还是道家之源 老子曾在这里留下国学经典《道德经》 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 在三门峡市城西11公里处有一座陕州地坑院 被称为民居史上活化石 当地先民掘地而居 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 ![]() 平地挖坑,四壁凿窑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 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是地坑院生活的真实写照 ![]() 地下坑院由地道环环相连 一个个天井院落,别有洞天 地坑院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挡风隔音、防震抗震 处处彰显着先人的聪明才智 ![]() 三门峡的自然景观如星罗棋布 散落在这片黄土地之上 野趣横生的豫西大峡谷 植被覆盖率已达95%以上 ![]() 百里黄河湿地修复 千里城市绿廊建设 万亩矿山修复的生态建设工程 不但使18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面积得以修复 更为珍稀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 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 成为候鸟大天鹅的重要越冬地 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 成千上万只的大天鹅 会从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 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栖息越冬 ![]() 数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恰似一条绳链 将沿途景观串成一线 不仅让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摇曳多姿 也让黄河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得益彰 ![]() 如今依山傍水的三门峡绿意盎然 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美景不断 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 万亩矿山复绿增彩 亿吨黄河泥沙综合利用探索新路 走出了一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独具特色的 高质量发展之路 ![]() 先后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 主要生态指标居于河南省“第一方阵” 生态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以优异的成绩交出“高分答卷”! |
《绿水青山 飞阅河南》三门峡篇:
九曲黄河浪淘沙,天鹅蹁跹三门峡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9 打印

- 上一条:虢都花海公园成游客打卡热门地
- 下一条:三门峡城市基层党建 引领城市治理推进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