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喜看柳庄旧貌换新颜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26 作者:陈林道  打印

  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建设的柳庄农业示范园一角
 
  编者按 近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保障农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两保三化”为重点,以“生态宜居环境美、特色鲜明内涵美、富民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为创建内容,突出抓好规划引导、环境整治、示范培育、资金保障、学习创新等五项工作,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美丽乡村绽放崤函”系列报道,集中宣传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站在柳庄村口,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道路干净而笔直,两边的树已伸出新的枝芽,路旁河水中的鱼儿摇头摆尾,路边的老人细声细语地聊着天,河对面的大棚排成一列,透着勃勃生机……
 
  80岁的村民赵世平告诉记者,几年前柳庄可不是这个样子,河滩就是个荒滩,早已没有了水,有的只是石头和垃圾;山也是个荒山,杂草丛生。当时的柳庄,是远近闻名的“破烂村”。原来,柳庄地处渑池北部深山区,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村里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处见”。“现在好啦,河水也干净了,清水来清水去;山上种上了果树,不仅美,还让村民赚了钱;有了路,下雨也能出门了,进出都方便。年轻人都回来了,心也就宽了。”赵世平老人激动地说。
 
  在河边的健身广场上,记者见到了柳庄村党支部书记武安伟。武安伟16岁离开家乡外出打拼,赢得一份不菲的家业。为改变家乡面貌,2011年底,40岁的他在乡亲们的热切期盼中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官。三年多来,他先后拿出6000多万元,带领群众修路、治理河道、整治村庄环境,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同时开发荒山、栽植果树、建蔬菜大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记者和武安伟边走边聊。“刚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后来,柳庄村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村,我们就有了系统的规划,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方面整治环境,一方面让村民富起来,这样柳庄才能保证‘美丽’永驻。现在还只是刚出模样,将来会更美更精致。”武安伟笑着说。
 
  “武书记就是太谦虚,我感觉我们村比城里过得好,保洁、水电、公共厕所、娱乐设置一应俱全。”路边的村民岳富涛说,“现在在武书记带领下,我们建设了柳庄村高效生态示范园,种上了效益高的果蔬,愿意出去打工的人有了工作,不愿出去打工的有了大棚,增加了收入,连邻村的人都来我们村打工。年轻人也都不走了,还娶上了外地的媳妇。村里还有文化大院、电子屏幕、健身器材,看到了城里才有的东西,幸福得很。”
 
  近两年,柳庄村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改造中心村排污管网4500米,建设水旱两用公厕3座,建成三门峡市首家无动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清理河道2万余立方米,修建护村堤坝1500米,建成两座景观拱桥;绿化道路3公里,绿化村庄700平方米,硬化村道路3500米,铺设供水管道7000余米。为保持村里环境卫生整洁,柳庄村成立了卫生保洁队,购置了2台垃圾清运车,配置了5个大型垃圾箱、100个垃圾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建设了柳庄村高效生态示范园,包括无公害有机生态果园5000亩,现代高效设施蔬菜大棚100亩、高效养殖示范区300亩,修建1处1000立方米蓄水池,铺设滴灌2万余米,硬化观光道路6公里,建成日光温室4个,集生态种植、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中心初具规模。
 
  76岁的杨秀兰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拉住记者说:“这两年真正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市里这‘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这儿大有改观。武书记带着我们顺应政策,把这里变成‘花果山’,有了清澈水,建了明亮街,我们的生活都幸福了!”
 

 

  “生态宜居环境美、特色鲜明内涵美、富民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这是“美丽乡村”的创建目标,更是柳庄人的共同心愿。

( 编辑:陈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