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转型发展动力澎湃 工业经济量质齐飞

文 本报记者 王丽霞 田沛 图 本报记者 孙猛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9   打印

  宝武铝业生产车间

  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仰韶酒业

  河南国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生产环保石头纸

  易事特“5G+”生产线

  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车辆整装待发

  三门峡芯片制造从无到有,实现历史性突破,也为河南半导体产业增添新的活力

  开祥化工

  魅力天鹅城

  十年磨一剑,一路开新局。三门峡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先后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三门峡大坝和“小三线”建设为标志的“一次创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为标志的“二次创业”。进入新时代,三门峡市开启了以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的“三次创业”。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工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深化“三大改造”

  助力工业发展换新升级

  为打好企业转型发展攻坚战,推动企业进一步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立足我市产业实际、锚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目标,着力引导企业加快“三大改造”、构筑创新优势,全力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谋划推进。科学制定年度工业企业“三大改造”攻坚实施方案,建立市级“三大改造”项目库。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有32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543个,覆盖率达到77.1%,完成投资245亿元,带动133家规下工业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58个,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11家,省级智能工厂7家、省级智能车间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4家,市级智能工厂4家、市级智能车间16个;完成“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6家,对标企业300家;树立了三耐集团、华鑫铜箔、骏通车辆、神通碳素、戴卡轮毂、开祥化工等一批“三大改造”示范标杆。

  加强政策扶持,修订出台《三门峡市“三大改造”暨5G、工业互联网项目管理办法》,资金规模由2020年的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支持范围拓宽到5G、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等方面。近两年累计为110个项目拨付支持资金1.22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强化观摩考核,组织开展全市重点项目暨“三大改造”观摩点评活动,对47个“三大改造”项目和重点项目进行观摩。2021年,我市共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44个,总投资355.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0.0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80.0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2.47%,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5%以上、减少排放30%以上、降低成本20%以上,产量增加3至5倍,产品质量最高提升80%,生产效率最高提高125%。

  今年以来,我市把对标提升行动作为深化“三大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新一轮更深层次“三大改造”的开始,印发了《三门峡市工业企业对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对标提升工作的通知》,首批65家市级对标企业全部完成方案制定,对照国家标准、行业标杆、头部企业,确定标杆企业87家,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色开展了技术水平、创新研发等6个方面101项精准对标,积极改善提升,补齐短板。涌现出中原黄金冶炼厂、华鑫铜箔、开祥化工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广先进做法,推动对标工作不断提升。

  加快5G建设

  推动数字化转型加速扩面

  5G作为新基建之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围绕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结合产业实际,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三门峡市2021年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三门峡市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等指导性文件,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工作举措,聚力“智改数转”,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强力推进5G网络建设,2021年全市新建开通5G基站1118个,完成年初预定目标的113.4%,累计开通2295个,实现了乡镇及农村热点地区5G网络全覆盖目标。协调解决5G建设疑难站址96个,转供电改直供电基站321个,转供电基站占比下降至4.9%,排全省第三。

  持续壮大5G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以5G关键材料、元器件和成套设备为重点的数字产业。灵宝市城东5G产业园、华鑫铜箔5G用高频高速铜箔、易事特“5G+”科创园项目,以及宝鑫电子等7家企业,分别被列为河南省新兴产业链5G领域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金渠银通年产60万吨5G用银粉项目、华鑫铜箔年产8000吨5G用高速高频电解铜箔等项目加快建设,电子信息原材料成为全市乃至全省5G产业的亮点。

  持续深化5G融合应用,强化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全年谋划实施5G项目83个,总投资44.6亿元,打造了一批重点应用场景。中原黄金冶炼厂“5G无人驾驶、智能配矿行车”项目荣获全国能源赛道二等奖,同力水泥“5G+无人矿山”、神通碳素“5G+智慧工厂”、崤函小学“5G+智慧教育”、市二中“5G+智慧教育”、恒康铝业“5G+智能工厂”等分别入选全省优秀项目、5G示范项目、十大5G应用案例。三门峡市“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入驻1311家,发布工业品1784个、供需对接436个,提供SaaS软件51款、数字化解决方案42个,通过平台推动上云和数字化改造企业160余家,平台赋能企业“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作用持续增强。

  聚力“培优引强”

  激活传统产业“一池春水”

  资源始终是发展的基础和宝贵的财富,转型发展并不是舍弃资源,而是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把资源这篇文章做专、做精、做绿、做新。近年,我市着力打造现代黄金及高端加工、铝基新材料、煤及煤化工三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文创、现代物流、休闲康养8个5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着力培优引强,精准延链、补链、强链。我市先后开展了煤化工、铝工业、刚玉、豫酒振兴等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计划,加快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和优势产业提质升级。黄金产业方面,先后实施了中原黄金冶炼厂搬迁升级改造、国投金城冶金、金渠金银精炼、中金金银制品等一批项目,形成“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全产业链,全市矿产金、冶炼金产能100吨左右,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冶炼生产基地;黄金冶炼技术走在行业前列,从单纯回收黄金到如今实现了综合回收13种有色金属;2021年,黄金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9%,全市生产黄金119.8吨,占全国产量443.6吨的27%,连续38年位居全国第二大产金市,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黄金工业基地。铝工业方面,引进实施宝武铝业60万吨铝精深加工项目,2020年年底投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部分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推动东方希望、开曼铝业、义翔铝业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和企业产品质量;协调推动恒康铝业复产,构建“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实现年产氧化铝510万吨、电解铝24万吨、铝深加工45万吨、氟化铝6万吨、轮毂500万只的产能。煤及煤化工方面,加快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推动正常生产煤矿“一优三减”和“四化”建设,稳定煤炭安全生产和企业经营;依托精细煤化工生产优势,加快建设PBS/PBAT等可降解生物材料项目;全市基本形成“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的全产业链,日产煤气1000万立方米,年产精细化工产品200余万吨。建材耐材工业方面,我市与中建材集团达成合作,总投资25.7亿元的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绿色建材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推进陕州冶金工业园24家刚玉耐材企业改造提升,明珠电冶实现“脱胎换骨”,电熔刚玉企业成为行业标杆。食品工业方面,白酒产业连续三年保持30%的增速,仰韶酒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亿元,纳税突破5亿元;渑池宏远食品城、卢氏食品园区等集聚效应初显,三味奇、汇多滋等食品企业加快发展;2021年规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较2020年增加46%。

  目前,中原黄金冶炼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综合回收基地;宝武铝业是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开祥化工生产的“1,4-丁二醇”产品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还远销欧州;华鑫铜箔生产的6微米铜箔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是全省唯一一家生产高精度铜箔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特斯拉、比亚迪、三星、本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尤其是我市是稀有、稀散金属集中分布地区,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之一。

  积极抢滩布局

  夯实现代产业“实体根基”

  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赶超,就必须有新的、更加公平的“跑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我市抓风口、谋先机,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积极抢占“新赛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一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

  金源朝辉生产的压延铜箔“飞”入太空,布科思公司生产的消毒机器人“亮相”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万贯实业生产的超大直径等静压石墨填补了国家空白……近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发展壮大。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1%,高于全市增速18.2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方面,持续实施《三门峡市铜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方案》《三门峡市铝产业链提升方案》,铜精深加工项目、铝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实施,宝鑫电子4万吨铜箔项目建成投产,全市铜箔产能超过7万吨,华鑫、宝鑫2021合计生产铜箔6.1万吨,合计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引进汇盛铜业23万吨铜精深加工项目,一期项目去年6月建成投产,到2021年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亿元。宝武铝业一期30万吨项目建成投产,2021年生产成品6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工业方面,锐意泰克和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获得了增程轻卡3C、环保、免征和专用车生产资质,增程轻卡冷藏车在深圳等地已经投入使用。生物医药工业方面,复寿堂药业通过改造升级盘活了天汇药业,丸剂车间日产增加10倍,颗粒剂增加了6倍,口服液车间增加了4倍;赛诺维制药2021年产值同比增长19.9%,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29.3%;广宇生物、桐君堂等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稳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我市在5G关键原材料、无线通信芯片、5G设备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电子用铜箔、挠性覆铜板加快发展,中科微测、中科锐光等项目建成投产,易事特“5G+”科创园一期项目2021年产值近1.9亿元。高端装备产业方面,积极推进河南中车重装与中车集团合作,轨道交通压缩套管项目进展顺利;城轨车辆集成式车端箱项目已完成投标样品试制和评审,进入运行实验阶段,且成功中标株机公司科研项目;骏通公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增长23%。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总投资10.2亿元凌志水处理装备二期扩能项目投产,企业入选省新兴产业链重点企业清单。

  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大路径,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目前,已谋划未来产业项目14个(量子信息领域项目2个、未来网络领域项目2个、氢能与储能领域项目6个、前沿新材料领域项目4个),总投资78.8亿元,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加快打造新材料支柱产业,依托氧化铝和黄金冶炼基础,开展镓、砷、镍、硒、碲等稀有贵金属高纯提取,向砷基、镓基、碳基、钙基、锗基新材料延伸拓展,布局超导、半导体和碳基新材料产业,以及新型储能产业;宝武清能源网荷储一体化、万贯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制品、易事特新型储能现代装备产业园等项目正在推进,中科芯三门峡集成电路产业园、中国电建灵宝窄口水库抽水蓄能、中国华能灵宝市绿色能源基地、中国电建卢氏县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等加快谋划实施,灵宝民生高新依托生产的二氧化锗、高纯锗锭延长产业链,与有研国晶辉新材料公司合作,拟于今年年底完成锗基新材料生产试验。

  精准施策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提速增温”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永远都是企业。企业做活了、做大了,才能在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释放活力。为此,我市狠抓“万人助万企”稳主体,紧盯引领性的龙头企业、稳盘子的规上工业和“四上”企业、创新型的“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激活力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四类市场主体,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梯次培育,第一时间梳理汇总国家、省惠企政策192项,制定出台11个方面142项助企纾困政策,有效帮助企业降成本、激活力、增效益。

  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以“三项机制”为重点,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位推动机制、包联服务机制、加压督导机制。全市1734名干部包联企业1746家,全市包企干部走访企业11904家(次),收集问题2735个,问题处置率达到100%,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21年度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全面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到举报线索16条,其中不符合清欠政策线索2条,有分歧线索4条,无分歧线索10条,共计金额1080.34万元,已全部化解,化解率100%;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召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训会;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目前我市共有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紧抓惠企政策落实,推动企业发展,落实《三门峡市支持“双十”企业及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奖励政策的通知》,对上规模、上台阶企业奖励资金达2152万元。

  谋工信之业、筑发展之基。在新的赛道上,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继续围绕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能级,坚持集群引领、传统提升、新兴培育、未来布局、当好链长、选好链主、做优生态,全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开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