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市发改委: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文 本报记者 王丽霞 田沛 图 本报记者 杜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26   打印

  美丽三门峡 阔步新时代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启动建设

  宝武铝业高端铝带生产线

  骏通车辆智能焊接车间

  宝鑫电子铜箔生产线

  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乐享新居

  黄河生态廊道成为群众健身休闲好去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之路,奋力开创“三次创业”新局面,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目标,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战略性成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管理协调部门,市发改委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参谋部”“服务部”“项目部”“协调部”的作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融入新格局,全力抓好规划编制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协调、重大改革、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发改委紧扣国家产业和资金支持方向,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把握“三新”要求,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产结构由2015年的11.2∶53.8∶35优化为2020年的10.1∶47.4∶42.5,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8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5.2%,服务业比重提升7.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黄金、铝、煤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初步形成了“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全产业链,“五彩三门峡”底色更加亮丽。

  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科芯时代、星能科技、易事特、锐意泰克等高端制造业集聚成势,铜产业实现革命性突破,高档铜箔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9%,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三门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2.8%,是2016年的3.6倍,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宝武铝业年产60万吨铝合金铸造及深加工一期、宝鑫电子4万吨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铜箔二期建成投运,遂成药业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易事特(三门峡)5G+科创园一期建成投产,中科芯时代集成电路与新材料应用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开工建设。

  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三门峡省级物流枢纽建设方案》通过评审,三门峡市区域物流枢纽成为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区域物流枢纽之一,编制完成《三门峡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施方案》,骏通车辆成功创建省“两业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冠云山景区、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及仰韶文化产业园、三阳站物流园区等项目顺利推进。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我市节能减排大幅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五年累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7.54%;累计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25万户,累计新增风电装机144.35万千瓦,新增光伏装机34万千瓦,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6万千瓦,累计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790万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下降至67%。

  产业含绿量大幅提升。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关要求,市发改委谋划“四个国家级、六个省级”十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产业基地。目前,三门峡市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试点城市、渑池县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渑池县国家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绿色产业发展基地等10个产业基地已全部获得上级批复。

  践行“项目为王”理念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发改委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产业规划引领、联审联批协调、资源要素保障、过程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建得好。

  狠抓项目扩增量。市发改委将项目谋划作为项目建设的“先手棋”,围绕八大重点投资领域,谋划建立了“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库,截至目前,已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有4836个,项目总投资2.39万亿元;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累计储备项目1102个,总投资达8300亿元。2021年全市36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9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44.6%;今年上半年487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4%。

  强化项目协调服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我市23个“签约一批”项目中,10个项目开工建设遇到困难。市发改委克服重重困难,强化水、电、气、路各项保障,确保未开工项目全面推进。积极创新服务举措,结合“四保”白名单、“万人助万企”活动,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截至目前,全市1462个企业和项目单位选派的1566名服务管家,累计走访企业11904次,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2708个。

  优化项目要素保障。市发改委制定了《三门峡市金融助力专项银企对接行动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金融对接活动。截至目前,64家企业获得贷款1.61亿元。制定《关于试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的意见》,探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弹性出让”的混合供地模式,大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压缩手续办理时限,重大项目落地实现“拿地即开工”。以“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为抓手,推动资源向白名单汇聚、要素向白名单集中、政策向白名单倾斜,确保疫情防控状态下我市“三个一批”项目正常建设。

  多方联动多点发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战略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着力打造“赢在天鹅城”营商环境品牌,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健全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8位市级领导分包27个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制度。建立营商环境“会商周”制度,每月第四周集中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完善监督机制,确定5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和60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联合市纪委监委成立7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小组。

  构建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市发改委先后出台《2020年三门峡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方案》《三门峡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方案(2021版)》《三门峡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2版)》等政策文件,明确每年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制定了《三门峡市营商环境评价奖惩办法(试行)》,建立健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奖惩机制,夯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机制保障。

  创新开展“局长(主任)走流程”活动。2021年以来,我市以“局长(主任)走流程”活动为抓手,强化营商环境责任单位“一把手”职责,精准查找破解企业群众服务中存在的“硬伤”“梗阻”,推动窗口服务改进、办事流程优化,切实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目前,全市18家市直单位局长(主任)已代办完成涉及企业、群众办理事项50个,共发现和解决“梗阻”问题100余个。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带来了全市各领域营商环境水平的明显改善,我市营商环境评价成绩从2018年的68.63分提升到2021年的86.68分。全市“一证通办”事项达到310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87%以上,“零跑动”、不见面审批事项达97%以上,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企业开办指标进入“110”时代,实现“1个环节、1日办结、0成本”。纳税营商环境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推出30项“容缺办理”业务和18项“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清单,全省第一张电子专用发票在我市开具。主城区不动产登记实现所有业务2小时内办结,减免所有小微企业办理各项登记业务的不动产登记费和企业间工业厂房仓库类房屋转移登记费,为三门峡企业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环境。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发改委坚持把推进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扎实有力推进各方面工作。

  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大力推进《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形成了“沿黄湿地资源修复及保护”等26项重大问题研究报告,对照国家规划纲要、省级规划以及省、市“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6个实施方案,并推动市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加快形成“1+6+N”规划政策体系。

  科学做好项目谋划。把项目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市“豫西北生态保护修复”等32个重大项目列入2022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围绕“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进一步筛选出我市2022年重大工程项目206个,总投资164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6.45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投资429.6亿元。

  推动重大工程实施。聚焦“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大力推进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坚持“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举,高质量保护沿黄生态。一是全面治理18条黄河一级支流。基本消除乡镇及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全市水体达标率93.7%,是河南唯一一个超过90%的省辖市。二是基本全线贯通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修复黄河湿地21.6万亩,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成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是连线带面打造千里城市绿廊。沿铁路高铁、国道高速造林绿化,实现交通干线“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以绿化亮化为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0个、省级以上森林乡村10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50.72%,居河南第一,成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氧吧城市”。四是系统施策修复10万亩矿山。强力整治小秦岭开采乱象,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年损失地区生产总值100多亿元、转岗10万余人,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由点及面建设全域绿色矿山,已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1.2万亩、持证矿山修复6.5万余亩。

  统筹抓好粮食安全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十三五”期间,我市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充分保障。全市粮食年均收购量25万吨左右,年销售量23万吨左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年库存量平均在20万吨左右,并建成省、市、县三级18万吨左右的地方储备粮保障体系,达到满足销区6个月供应量的标准,并建立市本级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同时,我市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体系,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全市库存粮油和物资储备充足,确保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组织实施重点民生实事120余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医院提质升级、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农村电网改造等一大批人民群众所急、所想、所盼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2021年十大类23项重点民生实事顺利实施,全市28个无固定办公用房社区实现清零,崤函小学过街天桥、中医院PCR实验室建成投用,实现住房保障资格申请“零跑腿”“零资料”,“崤函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共需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8659户65257人,占本市计划脱贫人口的近一半,占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人数的1/4以上。为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市发改委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目标,充分调研,统一规划,精准施策,圆满完成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并获得一系列荣誉。2018年,全国和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分别在我市召开;2020年,市发改委作为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推荐典型。2021年5月,市发改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努力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十三五”时期,努力稳定重点民生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控制在合理区间。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面向全市困难群众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000余万元,惠及180万人次。切实落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政策,减免企业电费8601万元,惠及全市8.58万电力客户;为企业节省用水成本37249.65元;为企业节省用气成本780万元。

  改革之路永无止境,发展责任义不容辞。全面建设现代化三门峡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市发改委将继续当好攻坚克难的排头兵,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势蓄势,在解难题攻难关中砥砺奋进,围绕发展要务实施“十大战略”、围绕民生关切深化“两项工程”,主动担当,锐意进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谱写三门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