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踔厉奋发 书写新时代气象担当

——三门峡市气象局推动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03   打印

 作者:本报记者 纪雨童 通讯员 郭兰

  市气象局局长柴贵海(中)带队调研苹果产业发展气象服务需求

  研判天气,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开展强降雨天气过程会商

  维护观测设备

  开展小麦收获前产量评估调查

  组织学生到观测场实地教学,进行科普宣传

  春测风、夏报雨、秋告雪、冬知霜……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推动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三门峡气象人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三门峡市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双重作用,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守“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勇毅笃行、主动作为,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力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保驾护航,为促进三门峡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当好“风向标”“及时雨”,踔厉奋发书写新时代气象担当。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高站位谋划我市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三门峡市政府与河南省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三门峡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市、县两级全部完成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建设。市政府出台印发《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三门峡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试行)》。经市政府同意,三门峡市气象局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防灾减灾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三门峡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中部区域人影、气象影视设备改造、灵宝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卢氏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项目建设逐步完成;市气象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卢氏基本气象站涉氢改造、渑池国家气象观测站新址建设等不断升级提质;6套区域自动站和4套视频现象仪正在加快建设,灵宝、渑池2套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三门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郑州都市圈智慧气象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精密监测基础不断完善。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以案促改,推进问题整改,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市气象局积极配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做好《三门峡市防汛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市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修订印发《三门峡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重要天气预警报告》纳入防汛、山洪、雨雪冰冻等应急响应启动条件;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三门峡市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停课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加强校园气象灾害防范;与市减灾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与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会商和联合调查评估机制;与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对接,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科技创新列入《三门峡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强强联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障机制不断健全规范;积极履行市防汛预案气象服务保障专班组长职责,组织通信部门等单位召开重大灾害性天气全网发布座谈会,推动高影响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全网发布。

  ●完善部门预案

  修订印发《三门峡市气象局防汛应急预案》《三门峡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门峡市重大气象灾害“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修订全市预警信号发布模板,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工作流程,推动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全部纳入手机短信MAS平台,实时发布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气象科普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联合新闻媒体,在“3·23”“5·12”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党员及志愿者开展科普宣传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利用微信、微博、广播电台行风热线等平台进行宣传;与组织部门联合,在党校培训班中开设气象科普课程;与教育部门联合,完善科普进课堂工作等,常态化进行气象信息、气象知识科普宣传。

  立业之本 做好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门峡市天气复杂多变,冰雹、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三门峡市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据统计,近三年来,该局共发布重要天气报告50余期,气象信息快报、重要气象信息报告等专题服务材料5400余期,发布高温、雷电、大风、暴雨等预警信号500余期。

  科学应对2019年上半年持续干旱、9月中旬连阴雨,2020年6月15日至17日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特别是202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46.3毫米,为1957年建站以来最多。针对11轮强降雨过程,市气象局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强化三省联防协作,突出叫应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强降雨期间,市气象台开展逐小时短时临近预报,精准预报未来1小时降水量级、落区,针对降水重点影响地区,电话“叫应”到县区、乡镇。

  该局进一步加强对县局预报预警的指导、和上下游以及市县会商联动,在卢氏县洛河洪峰过境气象服务中,有效保障卢氏防汛安全。今年以来,在6月9日强对流天气、6月15日至25日持续高温晴热天气、7月18日至19日首轮全市强降雨过程中,按照新预案要求,提前发布重要天气报告,重要天气预警报告、预警信号等,过程中跟踪做好短时临近预报、雨情等气象信息服务,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公众防范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积极做好春运、三夏、三秋等重要时间节点,“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义马大樱桃艺术文化节”“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烟草部门专门致信,对三门峡气象局的及时、优质服务表示感谢。

  ● 创新举措推动农业气象服务

  围绕粮食安全,强化“三夏”气象服务。与农业部门联合,深入小麦种植主产区开展服务需求调研,两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三夏期间”滚动制作发布《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强化苹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成立河南省苹果气象服务中心,成为河南省首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成立专家联盟,开展联合会商;安装苹果实景监测系统,在苹果生长关键期,制作发布《河南省苹果气象服务专题》,开展苹果花期冻害、赏花期、中国“苹果花节”等专题服务。针对苹果主产区常见的晚霜冻、高温热害、冰雹、秋季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开展调查、评估等覆盖全生育期的系列化服务;针对今年4月上旬气温偏高,对苹果开花授粉不利的情况,制作专题服务材料,提醒果农适时开展人工授粉,降低高温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向新型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涉农单位和企业等推广“三门峡微天气”“河南气象微农”“气象博士”等微信公众号及手机客户端,通过平台开展直通式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成立生态环境气象中心,着力发展环境气象业务。针对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制作日预报、周预报及月评估报告等。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助力大气污染防治,为全市完成优良天数目标任务、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需求,开展豫晋陕三省六市环境气象保障服务合作。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有序推进

  在全省率先建成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管理业务系统,实现了集炮点实景监控、雷达数据叠加、人员装备弹药信息、作业指挥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显示功能;优化高炮、火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持续推进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和作业装备自动化,作业能力大幅提升,作业用弹量连年稳居全省第一,对全市防雹、大气污染治理、生态涵养与修复、保障水资源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烟叶、苹果等特色作物的防雹减灾效益显著,多次被授予“服务烟叶生产先进单位”。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

  建立科研专项基金,大力支持研究型业务建设;加强与科技部门、科研单位交流合作,积极申报省、市气象科技研发项目,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近三年来,开展地厅级项目研究6项、县处级项目研究20项。

  以气候之美推动“氧吧”高质量创建

  今年7月30日至31日,在江苏举办的第三届氧吧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天然氧吧”媒体推介会上,三门峡市成功入选全国“天然氧吧城市典型示范”案例,成为全国首批入选3个城市之一。

  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中国天然氧吧”创建组织工作。市政府将“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气象局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为切入点,发挥“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我市“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22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全方位采集负氧离子数据,为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均已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我市成为全国第三家、黄河流域第一家全域“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以“中国天然氧吧”创建为契机,我市成功举办黄河流域气候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从北京顺利开行,各类旅游路线不断拓展,多个景区入选打卡目的地,绿色食品总数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卢氏县氧吧综合效益指数上升至全国第一位……“中国天然氧吧”这块金字招牌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大推动力凸显。

  法治建设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梳理和编制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完成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要素梳理录入,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气候可行性论证列入中介事项服务清单,缩短行政许可办理时限,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入开展行政执法队伍教育整顿,坚持依法行政,持续加强对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施放气球、雷电灾害防御等监督管理工作。通过法治宣传和发放行政指导文书等方式开展防雷安全教育,促进我市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强化队伍建设 增强发展支撑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新时代三门峡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市、县预报员实训交流,提升预报员队伍专业能力;创新措施,持续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增强人才建设软实力,在全省县级综合业务、人工影响天气、预报业务竞赛中多次荣获团体一等奖、二等奖,3人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名,多人次获得单项奖励。段彬同志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竞赛,获得个人全能优秀奖和“监测预警服务”单项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喜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柴贵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三门峡市气象局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群众生产生活保驾护航,为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更高水平气象保障。”

  (郭兰)

  本版图片摄影:尚向东、效文娟、杨涛、马丽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