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生机盎然 本报资料图 绿树浓荫夏日长,风暖人间草木香。眼下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荫如海,到处生机盎然。在安特生旧居两旁,新修缮的窑洞土黄色的立面映照在阳光下。三五成群的参观者来到旧居小院,通过一件件展品,了解安特生与仰韶村的故事,感受中国百年现代考古史的风云变迁。这里正在努力打造仰韶文化记忆的标志性符号。 田地边一条道路,树木掩映着“安特生小路”,百年前的足音杳无声息。花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仰韶时代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花纹和造型,以陶器或绿植的形式装扮在原野之上。 仰韶村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仰韶村的发现,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新篇章,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考古发现认识到的史前文化,填补了当时对中国有没有新石器时代认知的空白。 走进仰韶村遗址,沿着文化层断面通道前行,灰土层内夹杂着陶片、石块,层面深浅不一,裸露的截面蕴含着丰富而神秘的信息,默默地注视,细细地分辨,层叠的泥土为我们讲述着古代先民生活的场景故事,穿越古今的时空之门悄然开启,让我们谛听民族“童年的歌声”。 仰韶村的泥土会“说话”。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饱经沧桑的仰韶村遗址逐渐“醒来”,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发现,让它在特定的时空碰撞出新的火花。仰韶村遗址长约900米、宽约300米,文化层2至4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百年来,仰韶村遗址共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里的文化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61年3月,仰韶村遗址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6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主动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仰韶文化“七个一”工程,充分展示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担当。 清风徐来,轻拂路旁的树叶,仰韶村还保持着乡村田园的宁静。“一馆一园一村一区一学一居一节”,仰韶文化“七个一”工程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用点线的形式,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布局合理的展示结构。公园开园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已成为当地的一处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 仰韶村提升改造项目以仰韶村为核心,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乡村民俗,对仰韶村进行包装改造,植入民宿、餐饮、文创、休闲等业态,使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着力把仰韶村打造成展示东方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村庄,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中国考古文化第一村。 仰韶村的泥土会“说话”,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发展,守护好中华文脉,一大批沉睡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正从地下“走”到地上,讲述新时代的仰韶文化故事。 站在仰韶文化博物馆百年考古雕塑墙前,此时的坐标是“中国考古圣地”,百年一瞬间,等待着我们来读懂“早期中国”的瑰美壮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开山启林,迎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留下让我们惊叹并引以为荣的珍贵文化遗存。今天,当我们深情凝望这片土地,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赓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得以永续,激励着我们奔赴星辰大海,创造光明未来。 |
仰韶村遗址:这里的泥土会“说话”
本报记者 柴锦玉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8-09 打印

- 上一条:争创“五星”支部 绘就“醉美”家园
- 下一条:陕州区:农旅融合照亮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