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如画的卢氏汤河裸浴温泉度假区。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 庙底沟博物馆运用新技术,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本报记者 张明 摄 ![]() 在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游客体验彩陶彩绘。 陈旭 摄 ![]() 陕州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本报记者 王建栋 摄 ![]() 学生在灵宝市焦村镇西常册村田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体验纺织文化。 本报记者 张朝峰 摄 ![]() 位于湖滨区高庙乡的云岫民宿,聚力打造“诗意栖居”。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 游客在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九曲黄河观景台赏黄河落日美景。段景波 摄 ![]() 游客在豫西大峡谷景区体验豫西民俗风土人情。 聂金锋 摄 ![]() 在卢氏县官坡镇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聂金锋 摄 ![]()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用现代光影科技、沉浸式演出等,打造“一步一景,文化联动”的视听盛宴。 段景波 摄 文旅融合,让“天鹅之城”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 今年1月至7月,三门峡接待游客总人数234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9.1亿元,同比分别上升48.58%、66.75%,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文旅文创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 以仰韶文化博物馆、庙底沟博物馆、虢国博物馆等为主体的“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线路,以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度假区、汤河裸浴温泉度假区等为主体的“探民居瑰宝·沁火山温泉”线路,以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等为主体的“品山水画廊·享天然氧吧”线路,以八路军渑池兵站、刘少奇旧居、三门峡大坝等为主体的“忆红色脚步·守百年初心”线路,以豫西百草园、赵沟古村等为主体的“养惬意身心·唤浓挚乡愁”线路……近年来,三门峡全域旅游“遍地开花”,织就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奔腾的黄河孕育华夏文明,历史的文脉延绵赓续。随着三门峡不断深化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势叠加、相互赋能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可以探文明脉络、溯“早期中国”,领略人文之盛、山水之韵,见证风俗之醇、古今之变。 “旅游+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品位,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活化了文化资源,增强了文化场所吸引力。三门峡将按照现代化建设“13561”工作布局,聚焦做好“文”字大文章,彰文兴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编辑:tln ) |
文旅融合让诗画山水更具魅力
策划/综合新闻部 文/本报记者 许爱珍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28 打印

- 上一条:花坛景观迎佳节
- 下一条:“砖雕里的宋金社会”展在三门峡市博物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