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来了,来了!刘先生来了!”7月2日下午,郑州机场到达厅出口。从台湾赶来的刘德文胸前背着标志性的双肩包,第一个走了出来。认出刘德文后,翘首以待的人群中瞬时蔓延开来一片哭声。 71岁的靳书民将紧紧攥在手中的一方红绸布在地上铺开,身后伏跪的家族亲属20多口人百感交集,早已泣不成声。刘德文双膝跪地,将骨灰坛从包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端放在地上,嘴里念叨着:“伯伯,我们回家了!” 在自己出生整整一百个春秋后,去台老兵靳致钦终于魂归故里。靳致钦1925年生于新郑,曾参与抗日战争,1948年到台湾。此后一直独自生活,直到1970年去世。靳致钦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靳书民是靳致钦的大侄子。他双手不住地颤抖,眼里布满了热泪。“爷爷、父亲生前,总是不停地念叨着大伯。刘先生圆了我们全家的夙愿,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世代相传!” 多年来,家人从未放弃寻找靳致钦。看到台胞刘德文20多年来义务送300多位大陆去台老兵骨灰回乡的事迹后,靳书民便让儿子在网上联系试试。从取得联系到刘德文四处奔波寻找骨灰、办理相关手续,不足半年,这份萦绕在几代人心头的心愿终于了却。 刘德文出生在台湾屏东,后到高雄工作。2002年起,他成为高雄市祥和里“里长”。在与社区老兵群体的深入接触中,他深感于老兵的离乱之痛和浓浓乡愁,开始了奔走两岸带老兵骨灰回乡安葬的义举,被称为“灵魂摆渡人”。他的事迹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感染着两岸同胞。 “在来郑州的飞机上,有十几位台湾的乘客主动给我打招呼。他们说了解过我的故事,都夸我做得好,支持我坚持下去。这让我有了更多的力量。”刘德文说。 在他的帮助下,有的遗腹子年逾古稀第一次叫“爸爸”,有的老兵骨灰通过模糊的线索历经多年波折终于寻回,还有的老兵得以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探亲。多年的奔波,刘德文与许多老兵的大陆亲属也成了一家人。每一份托付,在刘德文心中都重如千钧。 目前,刘德文已帮助20多位河南籍去台老兵魂归故里。半个月前,他刚刚到商丘护送一名虞城籍老兵骨灰回乡。刘德文说,他对河南有着特殊的感情,洛阳是自己的祖根之地。中国人看重血浓于水,讲究孝道善行。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更是如此。河南籍去台老兵人数很多,他希望帮助更多河南籍老兵叶落归根。 送老兵骨灰回乡时,刘德文总会多买一张机票,让骨灰坛也有专属座位。他说:“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长者,发自内心敬重他们。抗战老兵守护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他们的功劳是蛮大的。所以我也要用最高的敬意,把他们带回家。” 为了帮助更多家庭完成夙愿,年近60岁的刘德文将自己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今年以来,已有27位去台老兵的骨灰被刘德文护送回乡。 与靳致钦的亲属短暂交接后,刘德文未及停留,又匆匆搭乘赶往陕西渭南的高铁。他说:“还有一位老兵,等着‘回家’。” ( 编辑:tln ) |
台胞送已故豫籍抗战老兵“回家”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3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