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 > 正文

特刊 | “豫”见世界城市文旅新风貌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6   打印
  

  旧巷文脉何以生新韵

  ——世界市长共话古今融合的城市发展之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城市,是文明最集中、最丰富的表达载体。如何让老城市的记忆不褪色、新生活的烟火更鲜活?

  10月24日下午,郑州商代古城墙脚下,管城回族区阜民里文化街区城市阳台之上,一场“世界市长对话”活动给出响亮回答。

1.jpg

  10月24日,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在阜民里文化街区进行对话。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商都”堪称古都郑州的重要文化标志。3600年前,商王朝在此定都,青铜的辉光肇始了这座王城的文明序章。

  眼前是寓意着“物阜民丰”的百年里巷焕彩新生,身后是3600多年的商都遗址,古今辉映间,来自中国、西班牙、泰国、保加利亚等多国的旅游城市市长共话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之道。

  参访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漫步商代古城墙、沉浸感受阜民里,参加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的嘉宾们感受到了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新郑州。

  走在阜民里文化街区,西班牙帕洛梅克市市长胡安·德迪奥斯·佩雷斯·加西亚被“圈粉”了,他很难想象一个曾经集中连片、脏乱差的棚户区如今变得又有趣又新潮。“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保护了老城区的风貌,而且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他盛赞道。

  旧巷新生,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实现民生改善、遗址保护、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共赢,郑州做对了什么?

  “我们遵循‘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原则,坚持保护为先、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发展为要。对阜民里片区,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基础上,实施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改造,通过植入新业态、新场景、新设施,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破解传统城市更新单一改造和建设带来的经营难题,让百年里巷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既有文化厚度,又有人情温度。”郑州市副市长张艳敏向外国友人分享道。

  郑州的探索与实践,引发对话嘉宾的强烈共鸣和深度思考。

  每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载体”。“保护历史不是将城市固步自封,而是要书写新的篇章。”胡安·德迪奥斯·佩雷斯·加西亚认为,帕洛梅克与郑州一样,都是采取主动保护的模式,保留了街道的传统风貌,为内部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使历史街区不仅是一个文化展示的中心,还是一个充满现代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所。

  今天的阜民里,是老郑州人的记忆“容器”,也是新青年的创意舞台。逛完街区,泰国清迈市副市长珀查娜·西森拉帕南深有同感地说,清迈有着“泰北玫瑰”之称,通过设立周末步行街,为传统手工艺和年轻艺术家提供专属空间,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回流。

  “在郑州,我们收获了很多灵感,可以把这里的成熟经验引入我们的旧城改造中。”珀查娜·西森拉帕南说。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保加利亚舒门市与郑州是友好城市,这一友城关系已持续了18年。舒门市副市长尼古拉·科列夫说,郑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保加利亚文明也是从舒门地区起源的,双方在历史上是有共鸣的。此次郑州之行,他坚定了一个想法:推动舒门与郑州友城关系再升级,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对话是合作的起点。当一个立体、真实、全面的郑州被世界看到,也就有了更多携手发展的可能。

  夜幕降临,站在阜民里城市阳台上,多国城市市长和代表近看郑州商城遗址,远眺流光溢彩的城市天际线,一种共识在激荡:城市更新,是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让深厚的历史滋养未来的繁荣。

2.jpg

  中外嘉宾饶有兴致地在非遗市集上参观。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亮点探访

  共话河南文旅新机遇

  国际旅行商合作大会在郑州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亚飞

  金秋的郑州,中外宾朋共聚一堂。10月24日,在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国际旅行商合作大会现场,来自韩国、泰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旅行商代表相继发言。

  “从今年9月15日起,中国对持普通护照的俄罗斯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停留不超过30天。”俄罗斯金砖国家组织主任达尼洛夫·亚历山大·根纳季耶维奇发言称。他进一步提出,希望推动建设“金砖国家遗产线”,把郑州纳入“亚洲古都”旅行路线,并共建“数字BRICS.Travel”平台。

  适逢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泰中侨商联合会副主席谢飞建议打造“黄河文明·古都巡礼”“少林功夫·太极康养”等4条精品线路,推动设立“豫泰文旅合作工作站”。

  如何打动年轻客群?韩国中央日报课长丁振哲分享了从“文化河南”到“年轻河南”的推广策略。他们以“LET’s河南!”为主题,邀请韩国网红走进河南博物院、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和阜民里文化街区,用短视频传递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新加坡金氏旅游董事长陈启昭则从全球趋势出发,建议郑州进一步提升国际航班联通性,开发“飞机+邮轮”套餐,并针对银发群体、华侨寻根等新需求,提供英语服务与智慧体验,让国际游客在郑州“看得懂、买得到、玩得好、愿复购”。

  会场内,政策红利、线路设计、数字平台、内容共创……一个个务实建议不断抛出。这一次,河南不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更与世界相约,携手让更多游客“从这里读懂中国”。

  郑州入选“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跃升十五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张魏

  10月24日,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现场发布《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跃升15城》报告,郑州成功入选。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刘祥艳在发布报告时指出,城市是推动国际旅游发展的关键力量,不仅是国际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区域性国际游客集散中心。为系统评估各城市在影响国际游客决策与吸引到访方面的能力,该院相关课题组构建了“城市国际旅游影响力”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以游客为中心,围绕行前、行中、行后三个维度,设立信息热度、访客规模和游客评价三类核心指标。

  刘祥艳介绍,研究团队在持续跟踪60个样本城市的基础上,于今年完成第二轮评估。结合2022年首次评估数据对比发现,部分城市在综合排名上实现显著跃升,且在至少一个评价维度上进步突出。据此,中国旅游研究院最终评选出“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跃升15城”,分别为:重庆、杭州、宁波、大连、济南、合肥、郑州、太原、沈阳、石家庄、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兰州、温州(排名不分先后)。

  榜单反映出国际游客需求的明显转变。当前游客更加注重个性化、深度体验与高性价比,同时也更看重旅行便利性与信息透明度。这一趋势使许多非热门区域中心城市展现出巨大的国际旅游增长潜力。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在到访中国时,除传统一线城市外,也会选择前往郑州、大连等地,深入体验当地独特文化。

  数据显示,本次入选的15座城市中,绝大多数入境游客接待规模显著增长。其中,郑州入境游客到访规模提升10个位次,正是其从“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角色转变的有力证明。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不再仅仅途经郑州,而是选择停留,深入探索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现代魅力。

  专访

  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历史遗存

  ——访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马仪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郭歌

  “去各地走走就会发现,似乎每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都是有吃有逛的特色街区,但事实上游客更偏好历史街区。”10月24日,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马仪亮分享了他对城市空间的观察。

  “历史街区就像一座座‘减速绿洲’,很少被现代化动力和加速动力染指,这也让沉浸其中的人们感觉时间似乎慢下来了。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历史遗存,不只是为了创造一些展示价值供人欣赏,还在于为人们的精神世界保留一处处栖身之所。”马仪亮说,学界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特色街区或者古镇游览,特别是融入换装游览,游客会更加沉浸到游憩场景中,体验感会更好。

  谈及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马仪亮认为旅游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场景,历史文化街区和遗迹遗址就是这样的场景。“历史文化街区和遗迹遗址有足够的景观价值,能输出更多的情绪价值,也能附着诸如旅拍、美食、戏曲、小剧场演艺、文创售卖、换装、非遗体验等更加多样的文旅产品。”马仪亮解释。

  “当然,城市更新的主基调还是更新,不是教条的守旧,也不是无中生有建一个仿古空间。”在马仪亮看来,近年来一些文旅小镇成为闲置低效项目,最根本原因还是在当前资源的充沛供给下,项目没有提供更深层次的体验和差异化的服务,游客的体验被稀释,那些空间就成为没有故事、没有回忆、没有交织着认同感的地方了。

  城市由过去和资源禀赋所决定,更由未来所驱动。马仪亮表示,未来的城市,不只是让人们有好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还要有好的生活空间和游憩场景,当游客感受到了城市的善意和温暖,也会回报更多的赞许和旅游消费。

  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协同发展

  ——访新西兰罗托鲁瓦市市长塔妮娅·阿丽希亚·塔普塞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思瑶 童林

  “郑州市在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非常值得我们借鉴。”10月24日,来郑州参加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的新西兰罗托鲁瓦市市长塔妮娅·阿丽希亚·塔普塞尔说。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中国,而郑州是我停留时间最久的一站。”塔妮娅说,郑州这座城市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如意湖的夜景令她赞叹不已。“如意湖畔的灯光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呈现中原历史,让我看到了古老文明焕发出的活力。”她表示,郑州通过现代技术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城市夜景之中,这种“让文化活起来”的表达方式,与罗托鲁瓦市在推广毛利文化过程中所秉持的“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理念不谋而合。

  罗托鲁瓦市作为新西兰重要的旅游城市与毛利文化中心,也和郑州一样,致力于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的协同发展。此外,塔妮娅还发现两地在文化上的共鸣:“毛利人的哈卡战舞与闻名世界的少林功夫,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塔妮娅还特别提到,新西兰拥有庞大的华人群体,这为两地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到新西兰,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汲取灵感,将中国元素和毛利文化融合,“把我们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能够引发共鸣的文旅项目,让古老的文明以可感知、可互动的方式被更多人熟知”。

  论坛期间,塔妮娅代表罗托鲁瓦市和郑州市签订了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她期待未来能与郑州这位“新朋友”开展更多交流活动,让中原大地的古老智慧与毛利民族的热情活力交织共鸣。

版2.jpg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