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我市作家董建华正细心地整理着为一对老一辈大坝建设者夫妇拍摄的照片,她计划在国庆期间送给这对老人。作为一位72岁的老同志,她的心中始终铭记着这些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的前辈。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正是董建华的成长背景。1953年,她出生在革命老区山东泰安肥城县,家人为她取名“建华”,寄托着家人对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深切期望。 董建华从小便沐浴在浓厚的革命氛围中。她的父亲19岁便投身革命,姥爷和舅舅也都是八路军战士。1957年,随着新中国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董建华的父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带着年幼的她与弟弟,来到三门峡参与大坝建设。“那时,‘建华’的名字在同龄人中很常见。我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叫‘建华’,其中就有大坝的建设者。”董建华回忆道。 董建华长大后,来到黄河三门峡医院工作,一直秉持着爱岗敬业的态度。每当一些正式场合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时,她都会特别激动。“因为我的名字时刻提醒着我,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我总感觉,我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更像是一种使命,时刻提醒着我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董建华总想着能为三门峡、为祖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2015年起,她倾注5年心血,完成了《上官婉儿》写作。这本书得到了我市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从此,她开始深入接触文化领域。“我对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或许正是因为我的名字,让我总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总想着应该做点什么。”董建华介绍,2023年4月,她在一位大坝建设老前辈的家中看到了其与周总理等人的珍贵合影。那一刻,她心中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想到这些老一辈建设者年事已高,她担心那些珍贵的记忆随风消逝,于是毅然组建义务采访团,启动了抢救性采访工作。 肩担使命,心藏家国。截至目前,董建华的团队已经采写了110篇关于大坝建设者的感人故事。他们表示,将不遗余力地将这些前辈的事迹记录下来,让后人铭记。“没有他们,就没有三门峡大坝的辉煌成就,更没有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我市文化领域内的诸多前辈也纷纷投身采访记录中,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鼎力支持,让我们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我将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董建华说。 |
董建华:留住城市记忆 传承时代精神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08 作者:本报记者 吴若雨 打印

- 上一条:讲好“廉故事” 清风润民心
- 下一条:三门峡西收费站全力保障“十一”国庆假期道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