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7岁就到了人民画报社,感谢人民画报社把我从一个不知道照相机是什么样子的人,培养成新中国的第一代摄影记者。”11月23日晚,“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得者、90岁高龄的何世尧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像面对面”摄影学术活动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摄影人面对面,分享自己的摄影生涯。 1952年,何世尧被人民画报社选中,走上《人民画报》的专业岗位,从此开始摄影记者生涯。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了大量反映国家建设和群众生活的专题,为历史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质;他参与编辑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以祖国锦绣河山为内容的画册《中国风光》,首次让九寨沟等风景名胜为世界所知;他拍摄的《巍巍长城》被制成巨幅壁毯,作为国礼悬挂在联合国总部60余年,传扬着中国精神;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记录下中华大地的壮美山河,更记录下共和国的奋进脚步。 “摄影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所有作品全是纪实,没有后期加工。”何世尧说,对摄影,他信奉“艺术的纪实,纪实的艺术”。对风光摄影,他迷恋“自然美再现中的升华,升华中自然美的再现”。正是大自然变化莫测的色、光、线、形,令他幻生了无尽的梦:雄奇俊逸,浓妆艳抹,写实抒情,抽象寓意…… 活动现场,何世尧重点和大家分享了作品《巍巍长城》的拍摄经历。1962年,《人民画报》计划有创意地报道一次长城,“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发现以往的长城摄影作品有‘一多一少’——站在长城拍长城的多,早晚时分拍长城的少。因此,我曾设想,拍摄出‘一抹朝阳染红燕山峰巅,长城在灰蓝色的群山中隐约盘旋’的照片。”何世尧说,但一到现场,他就发现自己之前的设想落了空。于是他开始寻找“离开长城拍长城”的拍摄点。他沿着长城一路寻找制高点,最后从一处缺口处找到了一处山体,最终从那个角度,拍出了满意的作品。 1963年,《巍巍长城》首次在《人民画报》上跨页发表,之后又相继被《中国摄影》杂志和《中国四十年优秀摄影作品选》等画册选登。1974年,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总部的两件礼品中,根据《巍巍长城》编织而成的巨幅壁毯便是其中之一。 “摄影记者拍照时,角度选择是关键,‘天时地利人和’要和谐统一,把握好了,就会诞生一幅好作品。”何世尧说,作品既要有博大的气魄,又要有精微的灵秀,这样才能做到“山水为我生,草木为我长”。 几十年来,何世尧坚持以博大的气魄和精微的灵秀,用镜头记录时代,用图片讴歌祖国,为时代画像,为人民抒怀。 |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得者何世尧
用镜头记录时代 用图片讴歌祖国
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5 打印
- 上一条:“金像面对面”:共话摄影之旅 共享光影之魅
- 下一条:探索影像美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