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我市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20   打印

  本报讯(记者白叶楠)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十四五”以来,我市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效果显著,现代农业技术加速应用,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科技支撑。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及专家服务进基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市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下发了《三门峡市科技特派员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聚焦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产业组团、县级组队、服务到点、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创新实施“特派员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服务模式,引导广大科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攻关和农村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建成科技创新基地102个,引进果品新品种(系)30多个,其中新品种秦脆苹果种植基地每亩增加收入近3万元,带动我市新品种果品更新换代上万亩,为果品产业实现增收3亿多元。围绕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电子商务等特色主导产业,我市累计选派41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743名科技特派员,支持资金793万元,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万余次,培训群众超11.8万人次。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围绕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我市培育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从政策支持、项目带动、人才引领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市级星创天地59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5家,市级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科技创新基地102个,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基地40个,农业领域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在全省位居前列。

  开展科研攻关,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

  聚焦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我市搭建农业领域服务平台,实施“揭榜挂帅”重大创新项目,提升优势农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难题,培育乡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举措》,从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并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列入“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科技攻关等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市成功争取河南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12项,重大专项4项,争取资金760万元;灵宝高山果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苹果新优品种选育及智慧果园示范创建”、渑池协盛源公司承担的“豫丹参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陕州区程宇奶牛公司承担的“奶牛核心群迭代优化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成效显著,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谋篇布局,紧盯农业强市建设目标,聚焦我市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继续紧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培育创新主体、建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