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病患家属常见的心理误区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31   打印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上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而发病以后,家属的心态正确与否,直接支配着他对病人所采取的行为,最终影响疾病的痊愈。下面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常见的几种心理误区:
 
  否认心理
 
  疾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失眠、独处、孤独、少语、偶尔自语自笑、与家人及朋友疏远、认为领导及同事故意刁难、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等。家属往往认为是闹情绪、性格问题、失恋或工作不顺利等因素而引起的。为此,他们会做患者的思想工作,甚至为患者介绍男女朋友或马上结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为患者换单位或岗位。显然,这会延误早期诊治。
 
  遮掩心理
 
  有的家属知道自己的亲人患了精神疾病,他们在焦虑、不安、恐慌之际想为患者治疗,却又担心患者的婚姻和前途会受到影响,或日后背上“疯子”称号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所以常偷偷将患者送入院,而在左邻右舍、同事、朋友等面前谎称患者走亲戚、外出等。持这种心态的家属,患者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将其接回家。回家后仍按以往生活习惯对待患者,导致患者反复发病。
 
  迷信心理
 
  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时,家属错误地认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动,既延误了病情,又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又迷信江湖游医的“包治”,服偏方、秘方,导致病情迁延难愈。
 
  自责心理
 
  家属感觉自己未能很好地照顾患者,致使其患上精神疾病。这类家属很容易对患者产生百依百顺的心理,过分迁就患者,认为医院生活艰苦或偏信患者说的有些药吃了有副作用等,而将患者接回家休养,不让他们做事,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给予照顾,这样做对患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厌倦心理
 
  有些家属的确想为患者正规治疗,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终止治疗,或者对于多次住院病情仍不能控制时,家属渐渐对患者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可以问心无愧了,于是终止治疗或将患者锁在家中或任其外出流浪乞讨。这样都是对患者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
 
  急躁心理
 
  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自然规律。考虑到患者对药物的承受性、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药物的起效时间等因素,用药的原则通常都是低剂量到高剂量逐渐调整。因此,有的患者病情控制较慢或治疗早期病情出现反复是可能的,有的家属对此不理解,求愈心切,对医生多加指责,对治疗进行干预或者中断治疗,辗转他处就医,因而影响治疗效果。
 
  由此可见,家属在错误的心态支配下而作出错误的决定,常常会贻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常需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有些甚至造成愈后不佳。其实,家属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家属对患者的精神物质关心程度对患者心理状态影响很大。家属支持越高,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就越低。                   (兰红巧)

( 编辑:wang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