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最美接种医生”候选人、卢氏县范里镇卫生院接种医生王建民 50年前,3岁的王建民罹患脊髓灰质炎,落下了左腿残疾;30年前,成年后的王建民选择了疫苗接种工作,用残缺的身体,为大山里的儿童撑起健康“保护伞”。
有人劝他:看你那腿一走三摇,为啥非翻山越岭爬坡过沟做卫生防疫工作,选个清闲工作多好。可王建民说,为了不让更多的娃娃像自己一样被脊髓灰质炎等各种病毒残害,他苦点累点没啥。
主动请缨搞防疫
1962年,王建民出生在卢氏县木桐乡木桐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3岁时,他因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而患上小儿麻痹症,造成左腿残疾。上天虽然没有给他一双健全的腿脚,却赐予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慧的头脑,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医,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三门峡市卫校毕业后,王建明成了木桐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为了不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再像自己一样被脊髓灰质炎等各种病毒残害,王建民主动向医院领导请缨,要做卫生防疫工作。
木桐乡有10个行政村76个居民组,如果要论小村落那就更多了,很多都是三五户一片,还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深山独居户,经常是走几里山路不见一户人家。那时的交通条件和现在差远了,基本全靠步行。王建民拖着残疾的左腿,跑遍了山山岭岭沟沟岔岔,走遍了全乡2000多户家庭,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接种疫苗达5万人次,其间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挨骂、垫钱,只为让娃健康成长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
有一年春天,王建民到山里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一个三代单传的家庭死活不让他给家里的独子打针,并且用笤帚打他赶他出去,还骂了很难听的话。面对这样的村民,他没有退缩,一趟趟地找上门,一次次地做工作,直到村民同意给孩子接种为止。
距乡里最偏远的灵神村有个聋哑人,家里的一个孩子已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建民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画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这家人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建民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孩子打了疫苗。有人问他,自己垫钱给别人的孩子打针,何苦呢?王建民说,只要不误了娃娃们的健康成长,他受点累出点钱都不算什么。
如今,木桐乡的许多群众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一些常识:感冒、发烧暂时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建民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针眼上的事是天大的事
王建民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针眼上的事是天大的事,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1995年12月的一天,北风凛冽,雪花飘飘,王建民艰难地走在去往灵神村的路上。他之所以顶风冒雪出门,是因为灵神村村民陈建设有个3岁的孩子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可半月前孩子发烧不能注射,得再去一趟。有人说,把疫苗捎到村里,让人帮忙打了不就行了。王建民说:“针眼上的事是天大的事,一点儿都马虎不得,让外人做这个事,我不放心。” 那天在陈建设家,王建民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陈建设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这么远。”王建民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暂缓症,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王建民的真情工作和用心服务深深感动着周围群众和儿童家长,也感动着各级领导,他年年荣获市、县免疫规划先进工作者。2000年,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到木桐卫生院视察工作,为王建民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当场拍板下拨经费6000元,为他购置摩托车以改善工作条件。
如今,王建民已从木桐卫生院调到卢氏县第一人口大镇范里镇中心卫生院继续做卫生防疫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接种疫苗达5万人次,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他说:“我要在卫生防疫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山里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记者 王旭国)
( 编辑:wyw ) |
针眼上的事是天大的事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6-01-06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