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植绿正当时。
又是一年植树节。推开“十三五”开局之年这道“春之门”,回望“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崤函大地重重叠叠满眼的绿水青山,便是一幅幅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30万亩,有林地面积750.22万亩,森林蓄积量17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72%,占据全省第一位……”“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文化城市打造为载体,以项目资金争取为抓手,以城市转型发展为动力,相继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和省、市级林业重点工程,城乡绿化质量和生态品位不断提高。
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有效。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0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2.32万亩,退耕荒山造林125.48万亩,封山育林27.1万亩,涉及退耕农户12.5万户,总投资10.6亿元;投资3.1亿元,使734.89万亩天然林得到全面保护;273.62万亩国家公益林获得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3亿元。
省级林业生态工程成效显著。我市紧紧围绕“林业生态省”建设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三年在全省率先建成林业生态市”目标,重点实施了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和改造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共完成造林181.16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86.85万亩。
市级林业生态工程重点突出。在连霍高速公路、209国道、310国道、陇海铁路和郑西高铁两侧可视范围,市区及各县(市)、区所在地周边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实施高标准绿化,建设绿化精品示范点194个,总面积17.57万亩。在林业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三级联创”工作上,建成省级林业生态县6个,市级林业生态乡(镇)55个、林业生态村960个,分别占全市乡(镇)、行政村总数的89%、70%。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26个,义务植树3290万株,尽责率90%以上,816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战略目标的关键起步年,林业生态建设再绘蓝图: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落实“54321”转型发展战略为目标,严格按照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休闲文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深化由绿化向绿化美化转变、由注重荒山造林向荒山造林与绿色围城并重转变、由生态林向生态经济林转变的“三个转变”,完成造林绿化32.02万亩,其中国家和省级项目造林17.02万亩、特色经济林15万亩(包括核桃10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30万亩,林业育苗2万亩,义务植树700万株,建设市级精品工程示范点6个、示范路段6处、林业科技示范园10个,加快6个重点乡镇和12个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绿化建设。
项目造林
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
以国家级和省级林业工程为抓手,以市级重点工程为载体,突出抓好国家造林补贴、退耕后续、黄土高原造林和封育、天保造林、农发造林、珍稀树种培育、省级人工造林及飞播造林等项目建设,突出城市周边、通道两侧、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选择以侧柏、油松、刺槐等为主的生态树种,栽植混交林。市级以奖代补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社会资金、林业承包大户和造林公司造林资金,以及征收植被恢复费用于造林,形成多元、稳定、长效的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机制。项目造林全部公开招投标,签订造林合同,实行专业队造林,规定时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造林后由林权所有者、当地护林员、造林承包大户和造林公司等共同管护。对市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市级林业重点项目督查组每周开展1至2次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造林工作落到实处。截至3月10日,全市共完成造林18.21万亩,占任务的56.9%。
精品工程
体现造林技术水平和成效
坚持“市县联动、分级负责”,按照区位重要、效果显著、相对集中的原则,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景区道路等重要通道两侧可视范围,三门峡市区及各县(市)、区所在地城郊周边施行大环境绿化,重要水源地周边等重点区域,以城郊大环境绿化、重要道路两侧绿化为重点,与国家和省、市级林业生态工程相结合,生态树种与经济树种相结合,从规划设计、整地规格、苗木标准、栽植到管护等,提高建设标准,营造多树种、多色彩的混交林。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将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列入市级预算,对1000亩以上的造林精品示范工程每处补助30万至60万元,对500亩至1000亩的补助10万至30万元;各县(市)、区也都对精品工程每处补贴10万元以上。卢氏县、灵宝市、陕州区、渑池县各建1处800亩以上的精品示范点,湖滨区、义马市各建1处500亩以上的精品示范点。
森林抚育改造
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蓄积的重要举措
坚持植树造林与森林抚育并重,逐层分解抚育任务,严格按照国家森林抚育技术规程,科学制定抚育计划,合理设计抚育方案,扎实做好现地培训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切实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促进林木健康成长、快速成材。坚持“生态优先、集中连片、先易后难、兼顾效益、改善民生”原则,创新抚育机制,加强抚育剩余物综合利用,落实抚育监督责任,严防出现破坏森林资源现象。在抚育现场及附近的交通要道设立公示牌,公示抚育单位的树种、面积、出材量、林权证号、抚育方式、抚育期限、施工人员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监督。截至目前,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6.87万亩,占任务的23%。
义务植树
适龄公民的应尽义务
按照《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每个适龄公民要义务栽植5株以上苗木”的规定,义务植树苗木必须经种苗质检人员检查验收合格发证后,才能栽植。栽植时,林业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指导,实行动态管理,对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和《造林技术规程》的,责令一律返工。栽植后必须进行浇水、覆土、除草等必要的管护,确保成活率。全市平均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190万人次,共栽植蜀桧、侧柏、油松、核桃等各类苗木2400余万株,建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绿化点50多处,建成“党员先锋林”“公仆林”“八一林”“记者林”“青年林”“三八林”等各类纪念林,城区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建卡率100%,义务植树尽责率95%,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0%以上。陕州区九朵莲花山作为市直单位义务植树基地,今年规划栽植面积500亩,栽植油松、双季槐44953株,涉及123个单位19312人。目前,所有单位已全部领取义务植树任务。
乡村绿化达标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坚持控制数量、打造精品原则,注重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择优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近两年造林绿化成效显著、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乡和村,将林业有关项目落实到创建的乡村,支持其进一步完善提高造林绿化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创建的乡村,按照创建标准开展指导,并利用春季、秋冬季造林时机,跟踪服务,确保按期完成任务,一次创建成功。截至目前,全市共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绿化达标村55个、重点示范乡(镇)9个。
特色经济林
区位优势的独特体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我市核桃产业、果品产业和木本粮油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补助。提高标准化建设程度,全市16家特色经济林合作社被命名为“河南省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陕县乐天林果公司、三门峡吉元农林公司和卢氏林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荒山治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集中连片发展1000亩以上核桃、柿树等木本粮油林,有效推动木本粮油林基地建设。“朱阳核桃”“灵宝大枣”“仰韶大杏”“灵宝杜仲”等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市现有核桃、大枣、仁用杏、柿树等特色经济林185万亩,年产干果10万余吨,直接产值20余亿元。其中,核桃年产量3.5万吨,居河南省首位;灵宝杜仲基地年产杜仲果50吨、雄花茶5吨,规模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杜仲技术研发及产业中心。
林木良种
生态持续优化的源头活水
林木种苗作为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育苗任务列入了市、县两级林业工作年度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以林木种苗生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主,将育苗地点、树种、联系方式登记造册,加强苗圃地管理,提高苗木质量。在种苗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两证发放程序,严格审核办理,加大种苗市场监督,净化种苗市场。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和优质种苗培育扶持政策为国有、民营、集体等林木种苗生产单位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全市享受到国家和省级财政补贴政策的苗木生产单位60多个,走出了一条“育苗群众得实惠、种苗发展上水平、生态建设用好苗”的发展路子。实行种苗标签和档案制度,对种苗两证一签严格抽查,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执法检查活动,组织了全市苗木质量抽检,共抽查工程造林苗木30个批次,合格率达到94%以上。
林业科技
产业发展和生态惠民的强力支撑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开展林业科技攻关和研究,以丰富的科研成果支撑服务林业生态建设。核桃病虫害、核桃丰产栽培和标准化栽培与管理、大樱桃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花椒高效栽培、文冠果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等16个市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了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为广大林农兴林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50多个以核桃、大枣、樱桃、花椒、金银花、连翘、仁用杏和杜仲等为主的省级、市级经济林示范园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了林农增收。林业科技队伍充分利用集会、科技周、科技下乡等活动,走进乡村,开展技术培训,因地制宜推广优良特色经济林良种及其丰产栽培技术,为农民兴林致富送上了金路子、金点子,极大地带动了干旱山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经济林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共开展各类培训600多场次,培训林农5万人次,散发宣传资料6万份以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未来五年,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将跨入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指明了新时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紧扣市委“54321”转型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富民、红线保护、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并重、造绿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并行,积极培育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观光林业,优化“两区一带”(深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沿黄生态涵养带)生态网络,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中央财政补贴农户试点造林、飞播造林、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外资造林项目、特色经济林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程等,到2020年,全市规划总投资101.12亿元,新造林116.09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58.55万亩,使全市森林面积达到791.7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2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3.5%。
春播新绿宜赏花,扮靓家园美如画。
“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将随着林业生态建设新蓝图的实现而再添魅力、更加美丽。
( 编辑:lpp ) |
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6-03-11 打印

- 上一条:质疑声中扶起摔倒老人 这个出租车司机棒棒哒!
- 下一条:安居梦圆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