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虽不宽敞,但干净明亮,每个月只花52元房租就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我们已经很知足了!”回忆起22年的租房生活,张宝柱的妻子刘俊秀泪湿了眼眶。张宝柱是生活在湖滨区的一名低保户,结束了22年租房生活的他们一家住进廉租房才半年多,还一直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快乐中。
22年时间内,一共搬家13次,住过平房,住过二层楼房,还住过五六年窑洞,房间面积始终没有超过20平方米,但是房租却越涨越高。
到了2015年,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民房租金已涨到400元钱,这笔支出让张宝柱一家人很是为难。如今住在这套建筑面积49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廉租房里,享受着暖气,张宝柱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这一切都得益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近年,我市加快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住房货币补贴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一直以来都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入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
按照要求,“十二五”末各类保障房建设覆盖面要达到城镇人口的20%。根据这一目标,我市应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2554套,保障人口20.7万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建设现场调研指导,资金保障情况在全省名列前茅。各级有关部门把重点工程、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明确部门和单位各项责任目标,制定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机制,强力推进工作开展。同时,我市还采取跟踪督查、例会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协调规划、土地等有关事项,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制定出台财务、人事管理、督促检查、目标考核等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保障房实际建设76526套,可保障人口21.8万人,完成目标的105.4%。其中,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22511套、经济适用房11858套、棚户区改造40764套、限价商品房1393套。现已建成各类保障房65383套,分配到户59998套,保障人口17.2万人。
对于随着每年政策调整纳入保障对象的人群,也都按照政策规定及时予以保障。2014年,市区申请廉租房的家庭人均收入标准由550元调整为1020元,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取消了收入标准和户籍限制,覆盖人群由城镇居民扩大到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2015年市区应保障的廉租住房家庭7277户20812人,已经保障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6849户19587人,廉租房货币补贴428户1224人,做到了当年申报当年享受住房保障。
在保障房建设中,我市探索出了“三门峡模式”,得到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充分肯定。住房保障建设与后期管理工作成绩显著,整体工作一直排在全省前列。市迎宾花园保障房小区获得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全省住房保障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大奖;德馨苑小区获得2014年全省“优秀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迎宾花园二期(9号、11号楼)获得2015年“河南省保障性住房安居奖”。
在已经建成的最大的廉租房住宅小区德馨苑,小区里市政设施配套完善,暖气、燃气进户并布置太阳能,室内设施达到交工即可入住,闭路电视和互联网同步安装到位,还规划建设有幼儿园、小学和爱心超市,既住有所居,也住得方便。
下一步,我市还将从建立政府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管理信息平台等几方面进一步推动住房保障工作健康发展,切实满足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 编辑:lpp ) |
安居梦圆暖民心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6-03-11 打印

- 上一条: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
- 下一条:我市治尘“严”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