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五十而知天命”,但是,在市公安局崤山分局,年过50岁或者行将50岁的警察,虽已被归入老民警的行列,但是,他们年老心不老,始终坚持战斗在基层和一线。崤山分局案件侦办大队一中队教导员于万平便是其中的一个。
【印象一】局长眼中的“福尔摩斯”
今年52岁的于万平转业到崤山分局已经14年了。在崤山分局党委书记、代局长王晓的印象中,老于像极了“福尔摩斯”。
据王局长回忆:“有一次在值班室,老于刚办案回来,身着便装,叼着烟斗。此时的侦查员老于与大侦探‘福尔摩斯’没什么两样。”老于的经验阅历和淡定从容的气质从王局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
【印象二】案件侦办大队的“老黄牛”
因为姓于,年龄又比一般民警大,在案件侦办大队,老于又有了外号“老于头”。能享受这一“爱称”不仅仅是因为其年长,更多的是老于平易近人的性格。
果不其然,评价起老于,同事们说得就更具体了:勤奋、敬业、谦虚、随和,偶尔还有点小幽默,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群众尽心尽力……这一点,案件侦办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王锦国最有发言权。王锦国中队长开玩笑说:“不夸张地说,老于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媳妇儿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呢!”
王锦国说,大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喜欢找老于,原因在于不管任何时候,只要队里一个电话,老于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从来没有半句牢骚。但是,老于可不这么想,他平静地说:“我遇到事情想得比较多,总怕年轻人处理得不够周到。”
【印象三】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多年的刑侦工作,老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老于对日常值班、办理案件、制作笔录等工作仍然是亲力亲为。有时遇到复杂命案,老于总是自己整理案卷,保证案卷的顺利诉讼。
目前,案件办理的流程全部需要通过电脑完成,由于年龄偏大,电脑基础较差,老民警们就明显存在短板。可老于经常弓着腰,带着一副老花镜,用“二指禅”敲着键盘,这股认真劲儿着实令人感动。
用老于自己的话讲,就是在办案过程中哪里有弄不清、搞不明的问题,就得向书本请教,书本上没有的就得向其他同志求教。正是他这种顽强拼搏、忘我进取的作风,才使老于从门外汉逐步成为公安工作的业务骨干和破案能手。
【印象四】老于的愧疚、幸福和感动
基层民警总有忙不完的案件、加不完的班。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老于的角色也是多重的,既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又有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
提起家庭,老于深感愧疚。80多岁的老母亲体弱多病,不能床前尽孝;正上学的儿子无暇照顾,更没有时间辅导;妻子生病住院,为了破案顾不上进病房。
提起妻子,老于又是满脸幸福和感动。破案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爱人的病房,望着爱人那埋怨的目光,他笑着对爱人说“对不起”,爱人却心疼地说:“俺不是埋怨你没来照顾俺,你虽然忙,可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啊,你要是累坏了身体,这个家怎么办?”
( 编辑:赵鹏博 ) |
民警于万平印象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5-04-29 打印

- 上一条:多举措打造一流检察队伍
- 下一条:拒不履行赔偿义务 强制执行保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