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魅力三门峡”系列报道之人文篇

绚烂仰韶文化 点亮华夏文明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1-11   打印

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出土文物 本报记者 张茜 摄
 
  编者按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也展示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举世闻名的远古先民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到被考古界专家学者誉为“早期中国文明第一缕曙光”的庙底沟文化;从“文明起源处 寻根拜祖地”的黄帝铸鼎原到承载着虢国文化的虢国博物馆;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秦函谷关到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从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地下四合院的陕州地坑院民居,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汤河裸浴……这些各具魅力的人文民俗,无不见证着三门峡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从今天起,“魅力三门峡”系列报道推出人文篇,向读者展示三门峡厚重丰富的人文历史,让读者感受崤函大地独特的人文气质。
 
  本报记者 刘书芳 张茜
 
  数千年前,仰韶文化如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中华文明漫漫长河。而今,矗立于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承载着这缕耀眼的光辉,向世人展示中国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也令崤函大地光彩倍增。
 
  11月4日上午,记者一行从渑池县城出发,驱车约20分钟,来到位于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冬日的阳光柔柔地洒向大地,一簇簇薰衣草迎风摇摆,传递着芬芳雅致的气息。走进博物馆,循着一件件色彩艳丽的陶器和保存完好的石刀、石镞,远古时期人们耕种劳作、狩猎舞蹈的生活画面浮现在眼前,厚重灿烂的仰韶文化慢慢掀开神秘的面纱……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因1921年首次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按照考古惯例,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地位,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同时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的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也使得文化积淀厚重的三门峡及其渑池县仰韶村走向世界,闻名遐迩。
 
  位于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米至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该遗址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同时,彩陶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1961年,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在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之际,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后人对祖先馈赠的宝贵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缩影。据了解,该馆总投资5130万元,占地43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入馆口朝向北方的韶山,取“仰望韶山”之意。馆内展出文物400余件,系统且详细地介绍了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与类型,生动展现了仰韶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城址的建立以及埋葬的习俗等内容。
 
  多年来,仰韶文化博物馆始终吸引着海内外游人的目光,成为人们追溯华夏源头、感受远古文明的必到之处。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游览后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记者采访当天,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文物照片中,人们对古人创造的文明奇迹赞叹不已。许多游客参观结束后,还特意选购了几件精美的人面鱼盆、小口顶底瓶等彩陶工艺品留作纪念。这一件件工艺品,成为传播仰韶文化的重要载体。
 
  仰韶文化灿烂辉煌,相关部门在遗址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在距博物馆不远处的遗址区,200亩盛开的薰衣草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渑池县文广新局局长方丰章介绍,为保护遗址不被翻耕,2012年,他们大胆引进了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的薰衣草,精心培育。每逢节假日,便会吸引来自郑州、西安等地的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人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沿一条小路向遗址区深处探寻,小路两侧的土塬层层分布,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灰坑,密集程度令人惊叹。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其中夹杂着破碎的陶片和石器,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这些残存遗物,一股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为了保护这些裸露在外的文化层,遗址区内建立了一处大面积的保护房,遗址区边缘还建了一条观光步道,不仅起到护坡作用,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参观环境。步道旁的水塘中种植着荷花等植物,水塘边上还有杨柳,看起来生机盎然。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功能完美融合,不少游人在此散步垂钓,十分惬意。
 
  “下一步,我们准备将遗址区里废弃的窑洞进行改造,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或打造成农家乐,为游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遗址区连同博物馆建设成为一座大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公园’。”方丰章说,源远流长的仰韶文化是渑池人民最珍贵的宝藏,保护和开发好这一文化遗产,让仰韶文化经久不衰,是所有人的期盼。近年来,渑池人民大力推崇仰韶文化,将“仰韶”变为一块“金字招牌”,衍生出仰韶彩陶、仰韶酒、仰韶石艺、仰韶贡米、仰韶贡饼、仰韶油茶、仰韶大杏、仰韶老土布等一系列名优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先后在法国、瑞典、韩国等国家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宣传推介活动,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的关注,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使仰韶文化盛名远扬……
 
  在灿若星河的华夏历史文明中,仰韶文化犹如一颗独特的宝石,始终散发着夺目的光芒。作为三门峡人,我们需要持续保护、传承和深入挖掘先民留下的文化宝藏,使其与现代文明融汇贯通,焕发出新的生机,照亮三门峡城市发展的前路。
 
  记者感言
 
  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近日,记者踏上仰韶村的土地,感受着民族之根在脚下的深沉脉动,为这一文化遗产深深震撼,同时也感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所作出的努力。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渑池人民深谙这一道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仰韶文化方面,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建设专题博物馆到建设遗址区保护工程;从邀请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到走出国门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保护,到群众把保护意识深植于心……渑池人民充满热忱地守护着祖先赐予的宝藏,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增加了城市人文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渑池乃至三门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滋养一座城。我们有理由相信,悠久灿烂的仰韶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三门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编辑:lj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