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贵平 摄 鸿庆寺位于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社区,距义马市区14公里。鸿庆寺石窟背依白鹿山,几座洞窟由东北向西南方向依次排开。鸿庆寺现存洞窟5个,佛龛46个,大小造像120余尊,浮雕佛教传说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多属北魏晚期开凿,距今约1500年历史。1963年,鸿庆寺石窟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是一种人工雕凿在山体上的特殊建筑形式,是古代佛教遗迹。佛教石窟首先在印度开始营造,造窟之风循丝绸古道波及中国新疆,并通过河西走廊逐渐发展到山西及中原地区。在公元五至八世纪,我国进入开窟的极盛阶段,鸿庆寺石窟便是这个极盛阶段的产物。
冬日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彩,洒落在并不高大的白鹿山上,为冬日的鸿庆寺平添了柔柔的暖意。11月28日,本报记者走进鸿庆寺,感悟石窟文化独特的魅力。
鸿庆寺石窟是我国北魏至唐代小型石窟的杰出代表。其中,一号洞窟西壁中部的“降魔变”浮雕,布局严整,规模宏大,画面清晰,雕工精美,是目前国内发现同类题材作品中最大的一幅,代表了北魏中晚期中原地区中小型石窟的最高艺术成就。据鸿庆寺文物管理所所长平书光介绍,“降魔变”故事讲的是魔王为破坏佛祖的修行,让三个美如天仙的女儿诱惑佛祖失败后,又放出毒蛇猛兽等怪物,妄想打退佛祖的修行之举。然而,佛祖端坐在金刚座上一心不乱,毫不恐惧,以法力使群魔丢盔弃甲四下逃散。这幅浮雕,被罗哲文等国家著名文物专家赞誉为“中州文明,华夏之光”“石刻精华,文物珍宝”。另外,一号洞窟北壁的浮雕五角形城门楼,构思独特、结构合理,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建筑题材实例,是研究北魏建筑的重要资料。
一号洞窟北墙上的“出城娱乐图”和南墙上的“白马吻别图”浮雕是经典的佛教传说故事。
二号窟较小,窟内三壁各雕一龛,仅后壁及左壁尚遗有失去头部的佛菩萨像,造型多为较为写实的风格。
三号窟较二号窟稍大,窟顶原塌去前半,经后人以石砌补,窟后壁与右壁各雕为一龛,左壁雕为三龛。在左壁龛上浮雕有维摩与文殊谈道的故事,其中维摩居士安坐几床上,神态自如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生动。后壁龛中央坐佛经后代加涂泥彩,现已失去原形。1956年,有关专家前往勘查时,此窟室内遗有隋或初唐雕刻的白石菩萨残像一件,头及上半身均已失去,仅余下段及须弥式座,但是仍不失为一件精美的雕刻品。
四号窟较三号窟略小,窟内有一幅华美而又飘舞流动的天幕图案,可惜全窟已被烟火熏黑,以致窟壁造像多已模糊难辨。
五号窟形似二号窟,但窟顶已全塌,经后来修复加固,仅见后壁有一龛一像,余均毁失。
据平书光介绍,与一号、二号洞窟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风格不同,三号和四号洞窟呈现的是一尊尊妍丽、丰腴、优雅、自然的造像。这些造像丰满圆润,刀法洗炼,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另外,第二窟造像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无不展示出当时匠人娴熟的雕工和丰富的想象力,堪称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鸿庆寺的命名颇为有趣。据镶嵌在一号洞窟中心柱上的明嘉靖四十二年的《重修白鹿山鸿庆寺古佛龛碑序》中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大德寺”,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女皇武则天带着孙女安乐公主巡幸该寺时,忽然有成千上万只大雁飞翔于寺院上空,云集在白鹿山上,武则天认为这是祥瑞吉庆的现象,便欣然命笔,赐名“鸿庆寺”,并下旨扩建寺院。从此,鸿庆寺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鸿庆寺位居崤函古道要驿,是古时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据相关资料记载,鸿庆寺从北魏、唐、宋,乃至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一直得到官方的资助,处于重修扩建之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鸿庆寺的香火永续和繁华兴盛。
据义马市文广新局局长李纪从介绍,近年,鸿庆寺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日益加大。2013年至2014年,鸿庆寺开展了环境整治工程,将院落栽植了竹、松、柳等树木,铺设了地砖、石条,进行了绿化和硬化;北山修建了观景平台及道路,院落南侧修建了游园,东侧修建仿古寺院一座,整个文物保护区架设了完备的监控体系,日常的防火、防盗、防破坏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15年4月,由义马市申报的《鸿庆寺石窟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16年10月,《鸿庆寺文物保护计划书》也已得到上级批复,11月15日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对于鸿庆寺周边环境治理,当地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石佛湿地公园”“鸿庆寺古村落景观区”等项目正在筹划与运作之中。
“久旱雨初足,乐游春正深。喧阗观士女,清旷入山林。佛界云成宝,僧园地布金……”这是宋代韩绛的《游鸿庆寺》诗。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鸿庆寺一定会重现当年繁荣的景象,以更加迷人的光彩吸引八方来客。
记者感言
鸿庆寺石窟以其独特的浮雕艺术,广受国内文物专家的赞誉,同时它又以其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在三门峡众多文化遗存中独树一帜。鸿庆寺石窟作为地处崤函古道要驿的一处历史遗存,是我市最东端的一颗耀眼明珠,对打造我市历史文化长廊起到了启承作用。
走进鸿庆寺石窟,品读着一座座精美大气的浮雕,人们不但为祖先那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术而惊叹,更为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所震撼。由于长年风化,鸿庆寺石窟有的造像模糊难辨,有的甚至失去原形。近年,在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人们对石窟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一个生态综合治理方案正在实施,石窟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已得到有效改善。义马市对鸿庆寺石窟的保护,必将进一步丰富义马市文化旅游的内涵,推动当地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变为区域文化优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鸿庆寺,必将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为把三门峡塑造为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人文情怀的诗意城市增光添彩。
( 编辑:yll ) |
石窟文化 独树一帜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01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