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纪雨童)2月14日,本报头版头题推出署名“崤函”的系列评论文章第二篇《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包容》。文章发出后,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在包容中进一步激发活力、凝聚干事创业的动力,要在包容中振奋精神、担当奉献、同舟共济,共创三门峡更加美好的明天。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刘会林表示,今年,在开放创新和包容精神带动下,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有望实现首季“开门红”。市发改委将围绕大局,凝神聚力,为推动我市转型发展、发力“三次创业”而努力工作。一是以包容的姿态服务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初步谋划的240个省、市重点项目,确保完成投资580亿元,争取250个以上项目纳入省“5818”扩大有效投资行动盘子。二是以包容的格局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高成长服务业先进市、特色农业强市、网络经济大市建设。三是以包容的精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加新供给,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以包容的理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能;持续推进放管服、投融资体制、电力体制、价格体系等改革,围绕重点项目抓好开放招商,加快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及央企合作。五是以包容的情怀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精准脱贫;继续谋划和推进好省、市重点民生工程,做好解决入学难、买菜难、停车难、办事难、行车难等问题的民心实事。
市文广新局局长梅良川说,市文广新局将持续推进“项目、品牌、产业、课题”四大带动工程,以“六个一”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再上新台阶。一是构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是打造一条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三是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区,不断做大做强我市文化产业。依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用创新理念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四是建设一条广播电视网络,着力营造广电舆论宣传的强大声势。精心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促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五是推出一批文化精品,不断提升文化精品创作能力。深入开展文艺创作,指导全市文艺工作出精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六是强化一个文化市场保障,做好“扫黄打非”及文化市场综合监管执法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及监管能力。
市旅游局局长毋慧芳表示,把三门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是我市对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城市转型作出的新定位。市旅游局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为突破口,按照“全区域规划、分层次开发、大企业牵引、差异化竞争、品牌化运营”的原则和“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要求,积极推动效能革命,全面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旅游主题形象。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全面科学深入研究我市旅游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围绕“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主题,分层分类塑造旅游品牌,发挥优势,塑造品牌,开拓市场,办好旅游节,持续提升对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坚持优化布局,以沿黄半岛景观带为主体框架,形成“一核两轴七区”、由点线开发转变为区域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努力把三门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核心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集散中心。
市农牧局局长张建业说,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包容创新发展。市农牧局将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载体,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以“六优六化”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一是以“六优六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以经营主体为重点,推进产业化集群培育。三是以新型业态为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四是以农业电商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升级。五是以示范园区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六是以绿色生态为重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产品高端化打造。八是以科技推广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九是以监管检测为重点,推进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十是以三权分置为重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 编辑:ljx ) |
“崤函文章”反响热烈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2-15 打印

- 上一条:我市收听收看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电视电话会议
- 下一条:渑池县环境整治下真功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