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承载记忆再现辉煌——本报庆祝三门峡市建市60周年特刊再掀热潮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28   打印
  本报记者张茜来
  《三门峡,迎着春风而来!》《60年前,万里黄河兴建第一坝》《无悔青丝变白发今生缘定三门峡》……自3月1日起,本报推出庆祝三门峡市建市60周年特刊《承继荣光再创伟业》,一篇篇详实的报道,一组组珍贵的照片,承载着一个个永不磨灭的城市记忆,再现三门峡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与辉煌巨变。特刊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和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争相阅读并热烈讨论,对报道内容赞誉有加。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黄世谋是湖北人,199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三门峡工作生活,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切的感情。他非常关注本报建市60周年特刊报道,认为报道内容可读性很强,系统梳理了三门峡发展脉络,振奋了三门峡发展信心。报道中,几代三门峡人对城市发展的付出和祝福,令黄教授记忆深刻,他说,这正体现出普通老百姓对于三门峡的热爱,通过他们的见闻和经历,以小见大,客观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变迁。黄教授表示,眼下,三门峡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我们要通过回望发展历程,汲取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用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为我市创造出一个欢歌笑语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的父母为了建设大坝来到三门峡,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青春和热血,这座城市也充满了我的成长回忆,我们一家人和三门峡都有着深厚感情。”今年55岁的问峡是三门峡市商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她一直特别关注本报这组特刊报道。3月2日,特刊刊发了问峡母亲陆昌琼所写的文章《四十八个女兵与三门峡大坝的故事》;3月15日,本报特刊再次报道了陆昌琼等48个女兵作为俄文翻译人才,前来支援大坝建设的故事。报道发出后,问峡认真阅读,感触颇深,了解到许多母亲不曾讲过的经历。母亲陆昌琼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将报纸仔细收藏。母女俩还将报道内容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里,许多当年在三门峡工作、生活过的亲友和同事看到报道后,纷纷表示很受感动。“特刊里的照片和资料十分珍贵,我母亲每天都要仔仔细细看一遍,再跟我们回忆一些当年的事情。前几天,母亲把这些报道发给了远在厦门的老战友,那位阿姨也是48个女兵中的一员,当她看到三门峡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后,特别激动,连连表示一定要回来看看。”问峡说,特刊报道唤起了许许多多或在三门峡安家落户、或移居外地的第一批建设者们对于当年在此奋斗的记忆,也让后辈们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为父母是三门峡第一批市民而自豪,也为自己生活在此而骄傲,希望天鹅之城带着大家的希望和祝福,发展得越来越好”!
  家住市区八一路的张昭囡是三门峡华为医药超市的一名收银员,每天上下班路过黄河路上的阅报栏,她总会抽出一点时间阅读特刊报道。张昭囡说:“看到报道中三门峡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华的种种变化,我觉得特别震撼。因为内容丰富全面,我决定把特刊收藏起来,以后对三门峡的历史文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拿出来当作资料查看。”
  除此之外,特刊报道在网络上也掀起阅读和转发热潮。据了解,特刊刊发后,中国三门峡网第一时间制作建市60周年专题,共发布文章73篇,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网站、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网站等积极转载,截至目前共同访问量4万余次;三门峡日报手机报连续转发报纸文章,有超过5万名读者阅读;三门峡日报官方微信多次策划刊发特刊稿件,阅读量10万余次。
  市民刁女士是三门峡市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虽然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空看报纸,但我一直关注着三门峡日报官方微信,每天早上醒来都会打开微信平台关注这组报道。”刁女士表示,作为一名“80后”,她原先对三门峡建市情况并不了解,但通过这组特刊,建设大坝、修建新城、区划调整等城市发展历程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面前,令她油然而生一份感动和自豪,对三门峡未来发展也更加充满信心。此外,刁女士认为,这组报道不但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也让他们在教育下一代时有了很好的范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教育学生们热爱家乡,用老一辈人曾经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励他们不断上进,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36岁的许国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郑州上班,尽管离开故乡三门峡已经很多年了,但他仍然保持着通过三门峡日报电子版浏览三门峡新闻的习惯。“版面精美大气,文字朴实简练,图片生动鲜活,这组特刊值得细细品味。”许国强说,他在网上把最近几期特刊看了好几遍,觉得十分有意义,让身在他乡的游子深受鼓舞,自豪感爆棚,特刊也为全国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三门峡的机会,“接下来的报道非常值得期待,希望能够展现出更多有关三门峡发展的精彩故事”。
( 编辑:sb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