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到三门峡,是1964年在灵宝三中上初二时。尽管那时三门峡是个县级市,但我从小居住在乡下,对离家最近的这座城市始终十分向往。那一年,在陕县支建煤矿工作的舅舅调到三门峡市机制砖瓦厂工作,我就利用星期天坐火车进城开眼界。砖瓦厂在郊外野鹿村,离市区有好几公里,去市里要步行很长时间。市区只有一条主街道黄河路和另外两条不大的街道——和平路与建设路,市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坛,周边是市委、市政府的办公楼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的办公楼,百货公司只是一个像厂房一样的大平房。即便如此,我也感到城市挺好,至少马路又平又直,晚上还有路灯。年少的我心满意足。
1981年,我要从部队转业,想到三门峡联系工作。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三门峡。比起十几年前,城市的变化不是特别大。当时的交通还不太方便,三门峡市和灵宝县之间的长途汽车并不像现在这样直达,而是双方都开到交界处的大王镇,交换一下乘客再各自返回。有一天我坐长途汽车从三门峡回灵宝,在大王镇下了车,三门峡的车返回了,灵宝的车却没有来。大王镇离我家还有三四十里路,当时天色已晚,我心里有点焦急,这时幸亏遇到了本村一位在大王镇工作的熟人,在他的房间里借住了一晚。
第三次来到三门峡,是1986年区划调整时,我从洛阳调到三门峡工作。这时的三门峡市区,各式建筑多了起来,但比较显眼的,仍然是十一工程局的办公楼。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离区划调整已经过去了31年,三门峡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城市长高了,长大了,变美了。
如今的三门峡市区,崤山路、文明路、虢国路、河堤路、六峰路、上阳路、甘棠路、大岭路等道路纵横交错,迎宾大道通往高铁三门峡南站,310国道改道后与连霍高速三门峡东站相接,陕州大道可从市区直达陕县和连霍高速三门峡西站。跨越青龙涧河的大桥,原来只有六峰路桥、九孔桥,后来又建成了上阳路桥、209国道桥、大岭路桥,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连接豫晋两省……这些纵横交错的道路桥梁,拉大了城市框架,为三门峡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郑西高铁、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连霍高速、运三高速以及正在修建的蒙华铁路等,使三门峡成为中原大地上又一交通枢纽。
再看三门峡市区,高楼林立,风格多样,建筑群错落有致,尤其是近年三门峡不断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如今的三门峡一派现代都市形象。购物场所不断增多,除了原有的百货大楼,各色超市卖场以及丹尼斯和万达的建成,为市民提供了越来越方便舒适的购物场所。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也越来越多,市人民公园旧貌换新颜,虢国公园、涧河公园、陕州公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各具特色,春夏,景区林荫夹道波光潋滟,冬季,天鹅翩翩起舞悠然自得,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如今,一个富裕、和谐、亮丽的三门峡呈现在人们眼前,她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不断演绎着自己美好的年华,让三门峡人为之骄傲自豪。(国良)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 |
“三进”三门峡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04 打印

- 上一条:邓子恢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 下一条:邂逅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