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图 记者 宋贵平)采摘、分检、装箱、过磅、装车……9月19日一大早,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吉家湾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菜农与客商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有着30多年大棚菜种植历史的大王镇吉家湾村,是我市首批获得河南省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近年来,该村的蔬菜种植技术及品质均得到了新的提升,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给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带来了“口福”和健康。
![]() 在蔬菜大棚中忙碌的崔鸿滨 当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吉家湾村的一处蔬菜大棚内,见到了正在整地的崔鸿滨。今年56岁的崔鸿滨既是吉家湾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又是该村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技术能手和带头人。谈起无公害蔬菜种植新技术,崔鸿滨如数家珍:“首先是高温灭菌技术,这是蔬菜种植中物理防治病虫害、优化土壤品质的最佳手段,绿色环保,简便实用……”他一边介绍高温灭菌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一边抓起一把泥土捧到记者面前,一股芬芳的气味扑面而来。崔鸿滨说,经过高温灭菌的土壤气味好闻,质地松软,而没有经过高温灭菌技术处理过的土壤,气味怪异或发臭,土质板结。
崔鸿滨又带着记者来到村民吉东波种植西红柿的蔬菜大棚中,一排悬挂在棚架上的粘着许多死虫子的黄色纸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叫‘黄板诱杀’术,对蚜虫、白粉虱等传播病毒的害虫粘杀效果非常好,取代了传统的农药灭虫法,既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又节约了成本。”记者还看到了地面覆盖的双色地膜,崔鸿滨解释:“传统的地膜是单色透明的,而双色地膜的正面为银灰色,可以反射阳光,增加植物受光面和温度,促进光合作用;地膜背面为黑色,有抑制杂草滋生的作用,取代了原来喷洒除草剂的方法,使土壤不受污染。”
“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也是降低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提高蔬菜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崔鸿滨说,他们村的大棚菜普遍以施农家肥为主。
据了解,我国的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近年,吉家湾村在蔬菜专家与专业合作社的统一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在耕作、施肥、灭虫、除草、采摘等环节实现了无公害管理的常态化,所生产的各类蔬菜经过技术部门检测,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的标准。目前,吉家湾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种植户400多个,种植面积1200余亩,年产无公害蔬菜逾1000万公斤,为三门峡地区老百姓的菜篮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吉家湾村蔬菜种植只是大王镇蔬菜种植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据了解,目前该镇的大王村、西王村、北村等都有无公害蔬菜种植,全镇共有蔬菜总面积4.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7200亩,年产无公害蔬菜约7000万公斤,曾获“中国优质蔬菜基地乡镇”“河南省名优温棚蔬菜之镇”等荣誉称号。
据三门峡市农业局负责蔬菜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为了保障市场上蔬菜供应品质,我市各级相关部门都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检测措施,并在一些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专业检测机构,配备了专门的检测技术设备及人员。
9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三门峡市涧南农贸市场,在公示栏看到一份9月23日的《涧南批发市场蔬菜检验报告单》,上面显示了14种抽检蔬菜的抽样量、前后吸光值之差、抑制率等数据,在检验结果一栏中显示,所抽检的14种蔬菜均为合格。该市场管理办公室值班人员柴先生说,他们每天都有两位检测人员对市场销售的蔬菜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张贴于市场的公示栏内。抽检不合格的,他们会监督商户退货。
近几年,我市的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均发展了无公害蔬菜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越来越多的无公害蔬菜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 编辑:徐伟 ) |
无公害蔬菜 给百姓带来“口福”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9-26 打印

- 上一条:严肃问责,强化落实“两个责任”的实效性
- 下一条:矿山复绿业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