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小龙)在义马市高中有这样一位女教师,从教20余年来笔耕不辍,兢兢业业记录着教育事业的可喜变迁;她用钢笔书写学生的成长点滴,用相机定格校园里发生的大小事情。她叫何苏娟,音乐教师出身的她却有着一个忠实记录教育事业发展的梦想。近日,记者来到义马市,对何苏娟进行了采访。
![]() 何苏娟正在撰写新闻稿件 “用教育的力量改变人”
1995年夏天,何苏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义马市矿区一所工人子弟学校任教,音乐教师是她的第一个岗位。“那时候,矿区学校条件较差,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比较匮乏。”何苏娟说,她决定发挥好自己的音乐专长,让学生们从音乐中汲取快乐。“我将竖笛教学引入到音乐课中,带领着孩子们练习乐器,排练大合唱和集体舞。”何苏娟告诉记者,“1997年,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我带领学生们排练了一个集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经过认真细致的排练,集体舞《拥抱太阳》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我至今忘不了那天表演成功后台下掌声雷动的情景。学生们获得了认可,真挚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有一年,何苏娟发现学校里有几个男生染上了抽烟的陋习,经过几次谈话,她了解了学生的心理,“这几个学生都是好孩子,只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为此,何苏娟决定组织一届全校篮球比赛,“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好好学习”。最终,几名学生明白了何苏娟的良苦用心,顺利戒了烟,学习成绩也节节攀升。一年多以后,他们都顺利考上了不错的高中。
“我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努力用教育的力量去影响人、改变人。”何苏娟告诉记者。
“教育行业是一座‘新闻富矿’”
在教师的岗位上,何苏娟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变迁,再加上一届又一届学生们的成长、成才,让人既兴奋又感动,我决定要做一名记录校园文化的通讯员。”何苏娟说,她开始自购相机、自学摄影。为了拍图、投稿,她前前后后用坏了两台相机;她认真阅读新闻稿件,自学新闻写作,经常为了一篇稿子咬文嚼字,写上两三天时间。
终于,她的稿件和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纸和期刊上,那些经她定格下来的新闻,包含了校园内的青春与成长、课堂与食堂以及欢笑与泪水。“在我看来,教育行业就是一座‘新闻富矿’,我既身处校园之中,就有责任去记录下这里发生的故事。”何苏娟说。
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论多忙多累,何苏娟总要抽出时间撰写新闻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网络上搜索何苏娟发表的稿件,能找出上千条搜索结果。近年,她在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发稿2176篇次,其中在省级及以上报纸杂志发稿47篇,在地市级报纸杂志发稿116篇。无论是校园内的重大事件还是同事、学生们遇到的平凡小事,何苏娟总能从中敏锐地发现新闻点。“虽然有些稿件采写时有难度,但看到它们被印刷在报纸上,表现出了教育的新动态,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何苏娟说。
“我愿一直用笔写下去”
“今年2月,史梦瑶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登上了世界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何苏娟说,史梦瑶此前正在义马市高中备战高考,“这个新闻线索让我格外兴奋,当天就收集了各种资料,连夜赶写出了一篇消息”。第二天,看着自己当天凌晨4点才写成的史梦瑶夺冠的报道被刊登到了一家知名网站上,并得到读者的关注和点赞,何苏娟感觉自己像一名真正的记者一样,“打了一场硬仗”。
多年的写稿、投稿经历,也让何苏娟在校报、校刊的编辑和排版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近年,何苏娟汇编了5本校园通讯集,共计43万余字,还编印了2本校报合订本,她本人还获得了“三门峡市教育宣传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其作品曾荣获“三门峡市教育好新闻奖”。更令何苏娟感到欣慰的是,由她编印的校报《金色一高》,在全国1020所学校近2000份校报刊物参评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获得了“校报二等奖”“最佳版面奖”及“编辑一等奖”三项荣誉。
“作为一名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的记录者,我愿意一直用笔写下去,更多更好地反映出当代教育的喜人成就。”何苏娟坚定地说。
( 编辑:徐伟 ) |
一位基层教师的新闻梦想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10 打印

- 上一条:三门峡市精准监督执纪 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
- 下一条:崤函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加紧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