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一座桥见证城市发展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30   打印

  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之间的黄河之上。全长1310.09米,是国道209线连接晋豫两省,跨越黄河的特大型桥梁。大桥建设项目于1986年3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申请提出,1991年11月1日正式开工,1993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为大桥题写了桥名。1993年9月30日全桥合龙,当年12月30日剪彩通车。大桥的建成,为过往车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默默见证着三门峡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千年企盼终得实现
 
  滔滔万里黄河蜿蜒曲折呈“几”字形,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出发,一路向东进入内蒙古河套平原后大转弯,自北向南进入晋陕大峡谷,随后又在潼关大转弯后向东奔流进入三门峡谷。千百年来,黄河两岸的人们要想过河,只能用最原始的摆渡方式。唐代贞观年间曾用浮桥连接黄河两岸,但是没过多久,浮桥便被汹涌的浊浪吞噬。

专家选址(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有50多座“彩虹”飞架在万里黄河之上,平均每100公里就有一座大桥。可在当时的豫、晋、陕接壤的黄河金三角地区,上至山西禹门,下至河南洛阳的400多公里的河段上,却没有永久性桥梁,经过山西运城和河南三门峡的国道209线被黄河拦腰截断,所有通过这一路段的车辆只有在黄河北岸的茅津渡或南岸会兴渡等待船只摆渡,两岸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在黄河上建一座大桥成了黄河两岸群众的共同心愿。
 
  1986年9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首次会议在刚刚区划调整后的三门峡市召开,此次会议上,一个酝酿已久的重大决定——修建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被正式申请立项。建桥的宏伟目标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让这个项目尽快落地。三门峡、运城两市的领导在持续4年的前期工作中,殚精竭虑,奔波忙碌,我市交通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大桥项目尽快开工积极创造条件。1991年11年1日,在国家有关部委以及豫、晋两省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社会各界支持建设
 
  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设过程中,河南、山西两省的主要领导及三门峡市、运城市的负责同志给予了大桥建设项目很多关怀与支持。资金紧缺,他们帮助协调解决,建筑材料没有了,他们想方设法联系。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除定期听取汇报外,省、市领导还经常到工地现场办公,提供决策,排忧解难。
 
  由于大桥涉及两市三县区的十几个村子,涉及的征地、拆迁、环保等事项繁杂,经过建桥前期和大桥项目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细致工作,建设项目得到两岸群众的大力支持,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当时,大桥南北引线道路和施工临时用地都是群众的果园或菜地,为了保证施工队尽快入场,必须征用。群众得知后,没有向政府提条件,毫不犹豫地挥斧清障。
 
  不仅如此,为了黄河大桥能早日建成,我市各部门积极投入人力和物力。据了解,供电部门为大桥修建减免电费10万余元,文物部门核减钻探费50多万元,电信部门专门为此安装4部电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修整坑洼不平的工地,我市先后出动13批3000多名群众,义务参加劳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工程建设部门专家、工人夜以继日辛苦工作,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群众鼎力相助,大桥建成仅用了25个月,这比原计划提前5个月完工。1993年12月30日,一道“彩虹”终于飞架黄河两岸,结束了两岸2000多年靠船摆渡的历史,为过往车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更为晋、豫两省尤其是运城和三门峡的经济腾飞产生了巨大作用。
 
架起“彩虹”方便通行
 
  大桥建成后为豫、晋两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黄河两岸人民群众日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记者驱车来到平陆县城,与当地群众聊起黄河大桥,大家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赞。

新闻发布(资料图)
  “以前没有黄河大桥,我们想买个东西,要么摆渡到三门峡,要么跑到运城,可自从大桥修通后,去三门峡太方便了,开车过大桥几分钟就到三门峡市区,办事买东西方便得很。尽管我们属于运城市管辖,但我们更愿意过黄河大桥去三门峡。”平陆县居民王先生说。
 
  家住平陆县城的卫女士告诉记者,平陆与三门峡一河之隔,许多生活习俗与三门峡都一样,她的几个亲戚都在三门峡市区,大桥修通后联系更方便了,“自从有了黄河大桥,节假日我和家人都喜欢到三门峡游玩……”
 
  黄河大桥不仅给平陆群众带来了方便,也给三门峡市民出行带来了好处。“记得当时黄河大桥通车时刚好是元旦放假,我们全家人穿上新衣服,借来照相机,特意到大桥上走了一趟,留了个影。”提到当年看到黄河大桥时的兴奋,家住三门峡市区大岭路的李大爷记忆犹新,“三门峡终于有了黄河大桥,大桥雄伟大气,我们感觉可自豪了,来了外地亲戚,总要把他们领到桥上转转,感受一脚跨两省的豪情。”
 
  家住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的李师傅告诉记者,他做种子生意快30年了,修黄河大桥之前,他去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等地购种子,只能坐火车,或者坐汽车先到郑州,然后再从郑州过黄河向北进发。“黄河大桥修好后,我也买了汽车,从三门峡过黄河往北去太方便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采访中,不管是三门峡市民,还是平陆县居民,说起黄河大桥带来的方便,大家纷纷表示,黄河大桥不仅是豫、晋两省公路交通的枢纽,更是联系两地群众的一座连心桥。
 
大桥情结终生难忘
 
  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贯通了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到广西北海209国道干线,是我市公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三门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通过大桥的车辆由最初的每天四五百辆增加到现在的两三万辆。大桥建成后,三门峡黄河大桥管理处随即成立。为了大桥能够畅通,管理处工作人员20多年来立足岗位,日夜守护着黄河大桥。
 
  日前,在黄河南岸的三门峡黄河大桥管理处,记者见到了刚从大桥巡视归来的该管理处员工史宏伍,他1991年被调到黄河大桥项目建设指挥部搞监理工作,那年他刚满19岁。如今,他已在大桥管理处工作24年,除了出差不在三门峡外,他每天都要到大桥走上一个来回,看着大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回忆当年修建大桥的场景,史宏伍至今难忘:“当时从河南各地市抽调了许多骨干技术人员,大家的干劲非常足,边学边实践,采用的许多技术都是全国领先的。大家不怕苦不叫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大桥建好。”

通车剪彩(资料图)
  邢思飞是大桥管理处工程科负责人,1994年到管理处工作,几乎把人生最好的时光贡献给大桥了。他说:“到管理处工作这么多年,每次对大桥进行检测维护,我的心中都有一种无比光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该管理处,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都有一种爱桥护桥的情结,只要说起黄河大桥,他们都能说出自己与大桥的一幕幕往事。守护大桥,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每天通行车辆由当初四五百辆到现在的两三万辆。为减轻黄河大桥通行压力,目前我市境内除了该公路大桥外,还建设了渑池南村黄河大桥。同时,从我市境内穿过的蒙西至华中铁路黄河公铁大桥也在紧锣密鼓施工,并将于2019年开通。未来,随着更多桥梁的建设,黄河公路大桥的交通压力会有所减轻,甚至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将会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
 
  黄河流经三门峡,赋于这座城市别样的风情与景致。黄河大桥就像一位巨人,以雄健的身姿横亘于黄河之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与每位三门峡人一道,勇敢地迎接新的生活。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