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寻访地方特色春节民俗”系列报道之六

古村春意闹 狮鼓添喜乐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2-05   打印
  本网讯:(记者 程倩 )锣鼓、狮子、高跷、旱船……每逢春节,豫西大地热闹的社火表演总会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共享新春的喜庆欢乐。义马市新区办事处千秋社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一春节习俗,人们在闹春的同时,也受到当地厚重民俗文化的熏陶。
 
  日前,记者走进千秋社区,看到几位居民正在为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出谋划策。封存一年的威风锣鼓、狮子等道具从仓库中被取出,人们很快进入角色,拿起道具比划着找感觉,准备大显身手。每年春节,随着鞭炮齐鸣、三眼铳开道、彩旗前导、社旗开场,社鼓表演、高跷表演、旱船跑场、垛队造型、唢呐队、腰鼓队、倒骑驴就会轮番登场。
 
  今年80岁的贾丙祥翻出几页泛黄的纸,上面记满了社火队员的名字。他笑呵呵地说:“大家又该聚一聚了,把千秋社火耍起来!”作为社火队鼓乐班的“头儿”,贾丙祥希望今年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近来他一直在着力培养新人。贾丙祥告诉记者,鼓谱是锣鼓表演的灵魂,千秋鼓谱丰富多样、气势恢宏,周边不少村子都慕名来“取经”,但这是千秋村代代传下来的宝贝,密不外传。“我十几岁就开始学了,至今已打了60多年。村里人有的跟着我学了三四年,还没法完全掌握。”社火队员大多是村里的老面孔,其中有不少还是贾丙祥的“徒弟”。50岁的张松民师承贾丙祥3年多,去年已跟随师父同台表演,今年,师徒二人将再次并肩作战。
 
  说起千秋鼓谱的特色,贾丙祥既骄傲又面露难色:“千秋鼓谱特别振奋人心,但是又长又难打,尤其是‘狗撕咬’鼓谱,去年春节表演过后,我的两个胳膊都疼得抬不起来。不过,为了大家能在春节期间欣赏到传统民俗,我会坚持下去的。”如此复杂难学的鼓谱,为何会在当地居民心中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据村民说,相传千秋在明清时期打鼓击镲的庆典已很盛行,清同治四年,在浙江屡立战功的张云龙将军返乡省亲,把浙江当地鼓歌中的精华和军中催动千军万马进攻的激昂鼓点结合,揉进了千秋鼓歌中,形成了独特的振奋人心的千秋鼓歌。千秋村逢年过节,村内村外的七庙二寺做社,数十人穿上统一的古典服装,威武健美。击鼓者高举鼓槌,重敲鼓心轻敲鼓边,发出不同鼓声;拍镲者一碰一闪,音阶有升有降;持铙者将铙上下旋转着抛起,再稳准地接着撞击,与鼓点配合默契,鼓镲声震耳欲聋。鼓乐队配合着村里的狮子舞、高跷等社火表演,为人们表演助兴。
 
  千秋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国平说:“过去农村娱乐活动少,一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准备社火表演,几乎一冬天都在外面练,到了春节再集中表演。队伍要没有二三百人都不够阵势,表演者热情高涨,有时一年都会打坏好几个锣和鼓。”在社火表演中,狮子和鼓是绝配,张国平曾经也是舞狮队中的一员,经常要爬上撂起来一二十米高的板凳。“有人失手掉下来,观众都吓出一身冷汗,演员竟然在鼓点的激励下站起来继续表演,就跟没事人一样。狮子舞走长凳、爬绳索、翻跟头等动作个个惊险刺激。”张国平说,社火中的垛队造型也各有特色,人们装扮成不同主题的戏曲艺术形象,令人眼花缭乱,大人们时常以此为契机向小孩讲述一些传统故事。
 
  采访中,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每逢春节,千秋村东西两头还会各搭戏台唱对戏。村东唱豫剧,村西唱曲剧,各有特色。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村西头的“土”导演张士泰,他在戏剧中制作出魔术般的道具,如“铡刀切首”“宝剑穿胸”等,舞台上烟火弥漫、刀光血影,令观众拍手称绝,戏瘾未消的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也忍不住放开嗓子学唱几句。
 
  位于千秋社区的千秋古街早在古代就颇为繁华,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于此、经商创业,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一直是豫西地区重要的商贸集市之一。社火作为千秋村年年延续的春节习俗,一直由当地居民自导自演,演出的服装、道具等均系村内娱乐的固有资产,在社火最兴旺的时代,当地经商人多,家家出钱更新道具,也为地方民俗的传承不断融入新鲜血液。众多商家和村民的加入,使这里的社火办得有声有色,彩灯纸扎水平很高,演绎内容丰富多彩、技艺高超。此外,当地还形成了包罗万象、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如今,千秋的鼓谱、狮子舞、高跷、过节习俗、婚俗礼仪、庙会以及民间礼仪等,均被列入义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人们年年演、代代传,千秋民俗和百姓生活一起与时俱进,丰富着人们的春节生活,同时也让年味儿富有浓浓的文化内涵,持续滋养着一方百姓。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