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刘禹锡笔下的诗意三门峡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4-10   打印
  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字梦得,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刘禹锡生前诗名很盛,人们将他与大诗人白居易并称为“刘白”,并且排在白居易之前,可见人们对他的尊崇。
 
  刘禹锡为什么被称为诗豪呢?因为他写的诗歌豪情万丈、豪气冲天,且富含哲理。譬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譬如描写万里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不过,最能体现刘禹锡诗豪情怀的诗还是和三门峡有关的诗句。
 
赞颂三门峡历史上的英雄王濬
 
  刘禹锡最推崇三门峡历史上的英雄王濬,写下千古名篇《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王濬,又写作王浚,西晋弘农湖(今河南灵宝市境内)人,率领大军消灭了吴国,最终统一了国家。刘禹锡缅怀王濬的丰功伟绩,发幽古之感慨,奋笔写下最能体现其诗豪情怀的扛鼎之作《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备受历代诗家推崇,被誉为唐诗的经典之作,被前人收入《唐诗三百首》。清代诗人钱朝鼎在《唐诗鼓吹笺注》中评价此诗:“劈将王浚下益州起,加‘楼船’二字,何等雄壮!随手接云:‘金陵王气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惨溃!……看他前四句单写吴主孙皓,五忽转云‘人世几回伤往事’,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云:‘山形依旧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末将无限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佳构!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近代知名学者、俞平伯之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价:“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浚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据《唐诗纪事》记载,刘禹锡创作《西塞山怀古》是有一段文坛佳话的。有一天,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和韦楚客相约到西塞山游玩,4人玩得兴高采烈,于是就提议赛诗,主题是写一首怀古诗,要求以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为背景抒发诗兴。刘禹锡豪饮一杯美酒,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西塞山怀古》,气吞山河、震古烁今,令人肃然起敬、浮想联翩。白居易首先表示甘愿认输:“我们4个人一起去探寻龙宫,刘禹锡却抢先一步把龙珠收入囊中,我们3个如果再弄个一鳞半爪有何雅兴呢?我自罚3杯酒认输。”白居易都认输了,元稹、韦楚客也表示认输。3位名满天下的诗人,都被刘禹锡震古烁今的诗作而折服。关于此事,《唐才子传》也有补充说明:“(刘禹锡)善诗,精绝,与白居易酬唱颇多,尝推为‘诗豪’。(白居易)曰‘刘君诗在处,有神护持’。”
 
  三国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哪个都比王濬名气要大得多,为什么刘禹锡要舍弃耳熟能详的名人而赞颂名气相对不大的王濬?这就是诗豪刘禹锡不同凡响、眼光独到之处。曹操、刘备、孙权等虽然英雄盖世、声名显赫,但他们都没有统一国家,而是三国争战不休。王濬却亲率大军消灭负隅顽抗的吴国,最终统一国家。王濬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丰功伟绩让心高气傲的刘禹锡折服崇敬。据《晋书》记载,王濬性格“恢廓,素有大志”。“恢廓”就是大气豪迈,“大志”就是雄心壮志。王濬年幼时曾修造宅院,把家门前的道路开得有几十步宽,人们问其原因,王濬说:“吾欲使容长戟幡旗”。“长戟幡旗”就是指千军万马、旌旗招展、威武雄壮。众人都笑他自不量力,狂妄自大,王濬却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濬的大气豪迈正是刘禹锡钦佩心折的因素之一,王濬统一国家的英雄壮举更令刘禹锡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赞颂三国英雄,刘禹锡理所当然首选三门峡人王濬。
 
赞美三门峡壮丽的景色
 
  有一年冬天,刘禹锡到陕州城游玩,恰逢天降大雪,一时间,大河上下,城里城外,白雪皑皑,山舞银蛇,美不胜收。刘禹锡欣赏雪后美景,小酌美酒,激情澎湃,挥笔一蹴而就,写下文采斐然的诗句:“雪霁太阳津,城池表里春。河流添马颊,原色动龙鳞。万里独归客,一杯逢故人。登高向西望,关路正飞尘。”文中的“太阳津”就是太阳渡,“城池表里春”就是指陕州城城里城外都是一片白雪茫茫,“河流添马颊”是指“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相传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下游疏通9条河,其中一条河叫做“马颊”),“原色动龙鳞”指阳光照在雪野上,像龙的鳞甲一样银光闪闪。
 
  湖城驿是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驿站,位于今灵宝市境内。刘禹锡在暮秋曾到湖城驿游玩,在湖城驿池上一个亭子题了一首诗《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两句文采飞扬,把莲花在秋风中摇曳而坠落、秋菊迎寒而怒放的姿韵刻画得活灵活现。
 
赞叹三门峡地势优越、文化底蕴深厚
 
  刘禹锡和陕州著名诗人姚合是好朋友。姚合是唐朝著名宰相姚崇的孙子,曾任陕虢观察使、监察御史。姚合邀请刘禹锡到陕州游玩,刘禹锡欣然应邀而来。刘禹锡浏览了崤函古道、大禹祠、望仙台、甘棠树等风景名胜,称赞陕州是“襟带地、帝王州”,并写下了《寄陕州姚中丞》:“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旌旗阙下来,云日关东秋。禹迹想前事,汉台馀故丘。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留滞悲昔老,恩光荣彻侯。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二陵风雨收”指崤山的南陵和北陵,秦国和晋国在此鏖战,秦军全军覆没。“禹迹想前事”指大禹治水、斧劈三门之事,这也是三门峡地名的由来。“汉台馀故丘”指汉文帝在三门峡的黄河边建筑望仙台一事。汉文帝信奉老子学说,听闻有一个神人叫河上公的在三门峡结草为庵讲解《道德经》,就亲自出京城拜谒河上公。汉文帝到了陕州张湾乡一个村边,向河上公行了十拜的大礼,河上公向汉文帝传授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治国之道,汉文帝受益匪浅,于是下令在陕州城边建造河上公庙,并筑望仙台以表达对河上公的景仰。这就是望仙台、河上公庙、十拜村等地名的由来。“徘徊襟带地”指三门峡山川屏障环绕,如襟如带,地势险要。“左右帝王州”指紧邻京都,三门峡西有帝都长安,东有王城洛阳,所以是“左右帝王州”。“相思望棠树”指想念甘棠树。甘棠树,原名棠梨树,因召公在棠梨树下决狱断讼而得名甘棠。召公亲民爱民、廉洁奉公,深得百姓拥护爱戴。召公去世,老百姓自发保护召公断案时在其下歇息的棠梨树,并将棠梨树改名甘棠树,将召公的仁政誉为甘棠遗爱。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召公之治西方(陕原以西),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刘禹锡对三门峡当时的地理人文了如指掌,典故信手拈来,诗作挥洒自如。刘禹锡与陕州司马王建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王建赴任陕州司马,刘禹锡亲自到陕州祝贺,并展示诗豪本色,欣赏美景,畅饮美酒,谈古论今,出口成章,要和各位诗词高手大战一场,一决高下。他怕王建怪罪,特别提醒王建要能包容他酒后狂放。刘禹锡特别强调陕州位于两京大道之间,游客众多,是旅游胜地。刘禹锡写下《送王司马之陕州》:“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容酒后狂。案牍来时惟署字,风烟入兴便成章。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刘禹锡在诗中再一次提到“甘棠”,强调三门峡文化底蕴深厚,赞叹三门峡是“两京大道多游客”。刘禹锡与陕虢孙常侍也是好朋友,他在给孙常侍的诗中,念念不忘陕州的桃林塞、望仙台、城下黄河,说起来如数家珍。《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南宫幸袭芝兰后,左辅曾交印绶来。多病未离清洛苑,新恩已历望仙台。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回。闻说随车有零雨,此时偏动子荆才。”有一天刘禹锡在陕州游玩,登上陕州北城楼,触景生情,忽然想念京城亲友,写下《登陕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一诗:“独上百尺楼,目穷思亦愁。初日遍露草,野田荒悠悠。尘息长道白,林清宿烟收。回首云深处,永怀乡旧游。”(王福东)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