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9年的哈尔滨,“保障经商者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任务。
![]() 1990年春运期间,商贩们用手推车做生意。
![]() 1988年,改革开放后的个体户从故宫门前经过。
![]() 20世纪80年代,在各知名景区,为游人照相的摊位随处可见。
20世纪80年代,当大多数人的就业观念还是捧“铁饭碗”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一部分有着强烈经商意识的人已不安于现状,及时抓住机遇,把“铁饭碗”扔到一边,一头扎入“商海”。
几十年间,我市一批批“下海”经商者不断涌现,他们艰苦创业、弄潮商海,从蹒跚起步到砥砺奋进,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激发着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合伙试水 初尝甜头
近日,已过花甲之年的刘首如常在他创办的饭店里琢磨饭菜的味道,作为三门峡影苑饮食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回首自己的下海创业之路,30多年的奋斗历程浮现在眼前。
1984年,刘首如调到陕县电影公司担任录像队队长。次年,电影公司实行改革,他便和4位同事一起承包了录像队“下海”创业。“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接受不了。在公有制体制下有个饭碗,大家都觉得稳定而体面。过去做生意常被人看不起,大多是没有工作的无奈之举,所以做生意的人很少。”刘首如说,“当时很多人劝我留在原单位,家人都极力反对我‘下海’创业。但我想干的事情谁也挡不住,当时就想下决心拼搏一回,也许能改换门庭。”
创业之初,5位合伙人一同创建了“陕县青年宫”,这个录像放映场所的票房收入不错,正当蓓蕾初绽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中途夭折。虽然辛苦一场没赚到钱,却也没有赔钱。1985年,初尝“下海”甜头的刘首如和同伴开始投身餐饮业,租用电影公司的3间平房开了个小饭店,取名为“陕县电影公司影苑饭店”。开业伊始,影院饭店凭借着质高价廉、干净卫生的饭菜质量和就餐环境赢得了顾客认可。1986年,刘首如的几位合伙人退股,影苑饭店由他一人经营。随后几年间,他不断扩大经营,逐步实现最初的梦想,饭店也因此声名鹊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促使刘首如想方设法提高饭菜质量、服务质量。竞争虽然残酷,但饭店发展因此而大步迈进,在他看来,这也是市场竞争带来的恩典。
1986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彻底放开市场的通知》和《关于保护个体工商业户合法权益的布告》,加快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几年间,刘首如不断改革创新、迎接新的挑战。1996年,影苑饭店主动承包了濒临停业的陕县人民影院,解决了20名职工的工作、工资问题;2005年,影苑饭店告别了过去的平房小店搬进新店经营,规模扩大、档次提升,可同时接待800人就餐;2007年1月,三门峡影苑饮食娱乐有限公司成立,刘首如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08年,公司开始涉足住宿行业,新建了蓬莱岛商务会所、影苑快捷酒店、陕县宾馆(影苑风味楼)、天鹅温泉宾馆;2011年,公司在陕县宾馆后院建设浅水湾温泉度假村,形成了吃、住、娱乐一条龙的特色服务项目……
“几十年来,我有过很多提心吊胆的煎熬,一次次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干事创业没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很难到达胜利的彼岸,看准的事情就要坚持干到底。”刘首如说。
20世纪90年代:
中流击水 大浪淘沙
20世纪90年代,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快了市场建设,也使城乡个体私营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下海”经商者不再是孤例。
据《湖滨区志》记载,1991年至1993年,湖滨区属商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有百元销售(营业)额工资含量包干、目标责任承包、保本经营承包、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等,并以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为突破口,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开放”改革,使商业流通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近日,记者走进三门峡市大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新庄向记者讲述他经历的90年代民营企业发展和“下海”浪潮。1992年,年轻的柴新庄“下海”经商与哥哥一同成立了大地建筑公司(1996年更名为大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80年代,哥哥就带领施工队进入了施工领域;90年代初,受改革开放大潮和私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在哥哥的引领下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之初,我们顺利完成了三门峡市印刷厂家属楼等一批建设项目,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们的发展。”柴新庄说,90年代以后,个体户和“下海”经商的明显增多,各项政策逐渐完善,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1994年前后,柴新庄的建筑公司在市场经济下发展得风风火火,承接了不少项目,但由于对风险把控不到位,垫资难以回款,公司一度面临破产,只能艰难维系。直到1999年,公司追回了多笔项目款,随后才进入稳步发展状态。2003年,三门峡市大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大地花园是公司开发建造的第一个小区,2005年前后房地产项目火爆,这个项目因种种因素没有盈利,却也促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成功转型。柴新庄说:“吃亏是福,换个角度来看,这段经历对公司和自身发展都是有利的,同时也让利社会,让百姓享受了实惠。”
20多年来,柴新庄先后担任公司项目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由于在行业内成绩突出,他曾获得我市“优秀建筑企业经理”“建筑安全管理先进工作者”“建设工程质量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以及“三门峡市‘十一五’十大领军人物”“三门峡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攻坚克难、诚信经营,为我市经济发展不断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2007年的卢氏县洪灾重建中,主动补贴70余万元工程款差额,在4个月内加紧援建100多套民房,确保百姓平稳过冬;资助湖滨区磁钟乡杨洼村村委会8万余元翻新办公用房……“企业发展依赖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企业的财富来源于社会,也应当回馈社会。”柴新庄说。
“20多年前,我从老家湖滨区交口乡走出来、转型创业,如今的发展与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20世纪90年代,我们这一行业同一批创业者有300多家,现存的仅10余家,可谓是大浪淘沙。”柴新庄说,“随着国家快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行业日益现代化,我们自身管理不足、风险把控意识不强又给公司发展带来了残酷的考验。尤其是2014年以来,公司在新常态、新形势下未能及时完善管理,使企业再度陷入困境,几乎处于破产边缘。我们坚持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在政府的关注和帮助下又一次成功走出困境,使两个产值近5亿元的项目得以顺利运行。”
21世纪以来:
稳步发展 扬帆远航
进入21世纪,一部分人在“下海”浪潮中先富了起来,人们经商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大家的目光不再只盯着“铁饭碗”,创业者翱翔的天空越来越广阔。
在距离三门峡市200多公里外的西安,陕西环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在稳步发展,董事长贺琳认真践行着企业家精神,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贡献着来自三门峡的力量。他的“下海”创业之路开始于18年前。
1995年,贺琳从郑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陕县环保局工作。2000年去北京出差时,他偶然了解到,“地源热泵技术”被美国商务部作为中美科技交流项目带入中国,经过了3年试点,正准备在全国推广。因为从事环保工作、有环保情结,便对此多了一些关注,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当时,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在节能领域将会是一项带来革命性的新技术,会在今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手中的“铁饭碗”,贺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艰难地做通家人思想工作,辞掉县环保局的工作,“下海”创业。2000年5月8日,三门峡环发制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贺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创业初期,是汗水铺就的拼搏之路。2001年,新组建的环发公司第一次在市场上搏击,以绝对优势中标三门峡农发行中央空调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并使公司得到了认可。2002年起,公司业务迅速展开,工程项目逐年增加,从河南市场辐射到山西和陕西市场,几经摸爬滚打,公司逐渐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4年,依据对西北市场的战略需要,贺琳在西安成立了陕西环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成立……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来,贺琳和他的研发团队先后研发并获得了自适应蓄热太阳能地源热泵装置专利、温湿度独立控制一体机专利、相变蓄能复合热泵装置专利等13项国家专利技术,并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创新多项技术。因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精益求精,2017年12月,陕西环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贺琳除了对技术层面进行创新之外,在股权体制上也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2016年,他决定在公司推行事业部合伙人制改革,其核心就是让员工也获得公司股权,与公司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主拓市场的五个事业部应运而生,成为公司开疆拓土的生力军,2017年,公司的业务总量提升了百分之三十。技术体制双创新,为公司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他还用企业文化凝聚力量,形成企业最硬的软实力;致力于商会建设,“凝聚乡情,造福乡梓,构建平台,服务会员,以商养会,以会促商”。
从2000年辞掉“铁饭碗”,贺琳的“下海”创业之路已走过18年。贺琳说:“人生的价值不止是着眼于自己的企业发展、走向成功,更应该为社会而活。作为一个企业家要视野开阔,要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上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正在这样做。他作为西安市三门峡商会会长,努力推动衔接,积极促成三门峡与西安商务对接活动;带头参加各种扶贫慰问、爱心救助活动,拿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奉献社会。
开放是风,改革为浪,40年变迁,时移世易。“下海”经商者早已从少数个例成长为庞大的群体,个体户、民营企业家、自主创业者各领风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经商海沉浮,有人“呛了水”回头上岸;也有些昔日的“呛水者”成长为融入市场的“弄潮儿”、经济社会的“顶梁柱”。无论成败得失,他们都为激荡的大时代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编辑:贺亚宁 ) |
20世纪80年代:
“下海”弄潮竞风流
“改革开放忆当年”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1-20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