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搬”离贫困 走进春天

——灵宝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2-14   打印
  灵宝市五亩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龙祥新村 本报记者何英杰摄
  
  冬日的午后,阳光和煦,灵宝市五亩乡龙祥新村内,老人三五成群坐在向阳处晒暖、聊天,一幅安详和谐的场景。龙祥新村是灵宝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集中安置区,共建设住宅楼8栋,安置五亩乡20个村的211户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灵宝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核心目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示范带动,全面实施四个聚焦,着力实现“四个全覆盖”,真正让搬迁群众“有归宿感、有获得感、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截至目前,该市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879户6833人已全面完成安置任务。
 
  聚焦基础先行,实现配套设施全覆盖
 
  “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还要让群众搬得好。”灵宝市委书记孙淑芳这样说。该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将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通、六有、七化”的要求,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同步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防控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精心做好社区绿化、亮化、洁化、美化等工作,尽量让搬迁群众的生活环境更温馨舒适。为解决群众就学、就医、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等问题,整合行业扶贫力量,在安置点及其周边改扩建学校、幼儿园9所,卫生院5个,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4个,实现了通信、宽带、有线电视全覆盖。
 
  宋选卫是从五亩乡梁家洼村8组搬进龙祥新村的贫困户。他家有6口人,父母、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在龙祥新村分到一套125平方米的房子。他说:“做梦都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好生活,搬进新家后,两个孩子可以就近上学,媳妇就在小区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我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既有钱赚,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是把各村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在一起的,如何抓好社区管理,让群众幸福生活?五亩乡党委副书记宋东华介绍,安置点的管理工作通过政府补助、行业助推、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形成党支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的社区管理模式。比如,选聘社区党支部负责人,通过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对社区事务的管理;设立保洁员、安保员等公益性岗位,确保社区的安全和整洁。
 
  聚焦产业带动,实现后续产业全覆盖
 
  对贫困群众来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得到一栋新房、换了一个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告别贫困,走上脱贫致富路。
 
  为此,灵宝市坚持把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河南省易地搬迁产业扶贫“5个1”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将搬迁安置和后续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每个安置点在保证每户有一个稳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再打造2至3个扶贫产业示范项目。
 
  朱阳镇镇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取名“幸福家园”。这里共建设40栋楼,安置702户2892名贫困群众。搬到新居的群众可以自主选择脱贫门路。你想选择转移就业,可以!社区经常组织各类职业学校、行业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搭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发布各类招工企业信息。2018年12月12日,在幸福家园为社区居民开展家政服务培训的灵宝市弘农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教师张娟说,学校定期会到这里开展新生儿护理、保洁等培训,还会为取得资格证的贫困群众联系工作。你想选择家门口就业,也可以!涂岩制衣的扶贫车间就建在幸福家园隔壁,这个扶贫车间总投资6000万元,可为社区及附近群众提供600余个就业岗位。从朱阳镇两岔村搬到幸福家园的吴晓燕在涂岩制衣公司打工。她说:“在这里干活,每月能拿近2000元工资,工资是计件结算的,干得多拿得多,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出门打工了。”灵宝市目前已建成涂岩制衣、盛源服饰、晟腾机械、昌盛食用菌等多个产业就业基地,实现了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此外,灵宝市还发挥果、菌、牧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特色农业增收、龙头企业引领、基地建设辐射“三个带动”增强扶贫后劲。目前已实施苹果、樱桃、花椒、食用菌、大棚蔬菜、养殖等产业项目50余个。出台《产业扶贫基地资金奖补办法》,实施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全市建成培训就业基地12个、产业就业基地148个、产业增收大棚1520个,基本实现产业项目对搬迁贫困户的全覆盖。
 
  聚焦党建引领,实现社区党组织全覆盖
 
  2018年3月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龙祥新村的群众敲锣打鼓,庆祝灵宝市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党支部——龙祥新村党支部挂牌成立。龙祥新村党支部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为搬迁群众开展收缴水电费、代办证件、提供政策咨询等多种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保证扶贫搬迁户“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在龙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面大大的笑脸墙格外醒目,社区居民一张张充满幸福、甜蜜、喜悦的笑脸,是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真情流露。
 
  “群众搬到哪里,支部建到哪里。”灵宝市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新增规模安置点建立健全社区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着力把党组织建设成易地扶贫搬迁最坚强、最有力的战斗堡垒。一是抓班子,建阵地。在安置点党支部班子配置上,选拔党性观念强的同志,组成党支部班子,以党小组形式分布到各个楼栋,形成“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服务队建在单元”的组织管理架构。二是抓运作,强服务。将党员名单、照片在社区内公布,设立党员责任区标牌,接受群众监督;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党员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每名党员联系1个单元楼,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是抓活动,树典型。党支部定期开展“一岗五星”(党员先锋岗和励志之星、敬老之星、致富之星、奉献之星、卫生之星)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引导社区群众积极投身社区服务、脱贫致富和文明创建。
 
  聚焦文化支撑,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
 
  在朱阳镇幸福家园,该镇党委书记赵旭阳带领记者参观社区的文化站、书画室、图书阅览室、民俗文化室、电子阅览室、文化舞台、红色文化广场等,所到之处文化气息浓郁。文化舞台两侧的对联“朱雀启清声弦管和鸣歌幸福;阳晖生暖意风华掩映唱春秋”,既融进了朱阳的人文历史,又表达了社区居民对党的扶贫政策的感恩之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灵宝市以文化为载体,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各安置点设立颂党恩主题展板、文化墙、核心价值观板面、小区灯箱宣传板面等,着力打造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针对搬迁群众生活习惯问题,组织行业部门、社区党支部、帮扶干部等,开展“破陈规、除陋习”、安全知识宣讲等教育活动,引导搬迁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扶贫与扶志扶智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让搬迁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实现精准扶贫和精神扶贫紧密结合。
 
  “欣逢盛世,国家富强。精准扶贫,惠策良方。易地搬迁,决胜小康。人民安居,其乐未央。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幸福家园门口,由当地民营企业家捐赠的感恩石旁,一块《朱阳幸福家园记》石碑上的文字抒发了贫困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记者焦森森王丽霞何英杰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