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校园的演变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01   打印
  古时的校园是什么样子,我没见过,不敢妄言。可我上学时的校园,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6岁那年春天,我背上妈妈用粗布做的深蓝色书包,走进了小学校。
 
  学校设在村中一个大杂院里,有三间低矮的小土房。进门靠左两间是教室,迎门墙上挂着一块斑驳的黑板,土坯垒成的土墩上分别搭着两块木板拼接成课桌。小板凳是从自家搬来的,上学抱来,放学带走。右边一排排木板后坐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左边一排排木板后坐的是三、四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老师给我们讲课,大同学就笑:真简单,还用教!老师给他们讲课,我们就支着耳朵听,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后来才知道那就叫复式班。进门靠右的房间是老师的卧室兼厨房,一土炕,一案板,一水桶,一面瓮,一灶台,仅此而已。
 
  学校只有一位老师,他是我的大伯。因有腿疾,拄着单拐,终生未娶,他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他让我帮忙挖来红黏土,用水搅和充分后细致揉几遍,再团成一个个蛋黄大小的圆球,拍扁,中间用筷子扎孔,摆放在窗台上晾晒。等它们干透了,埋在灶膛里烧,待烧红了,用棍子轻轻刨出,放凉,再用木棍串成七个一串儿。最后,请木匠帮忙做一个中间带横梁的长方形木框,用烧红的铁丝棍在横梁上烫出一行小洞,做成一架教学用的大算盘。当他用自制的大算盘教我们珠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惊喜和敬佩。惊喜不止这些,大伯老师用稻草蘸水后拧成跳绳,用鸡毛和铜钱做毽子,用木棒削陀螺……他自制的教具和玩具,给我们枯燥的课余生活平添了许多快乐。
 
  1985年春,我有幸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校舍条件较我的学生时代已有进步,但仍然是土房泥地。上世纪末,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推倒土教室,新建教学楼;撤掉旧桌凳,配置钢桌椅;灯泡换成电棒,配备电脑、简单仪器、图书室;教师住进砖木结构的办公室,告别了满地黄泥卷。党的十八大后,全国教育战线又迎来一次质的飞跃——城乡教育均衡创建发展。城乡很多学校新建,我所在的卢氏二小扩建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生餐厅、宿舍楼、自然科学实验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等应有尽有。
 
  如今,每个教室悬挂着20根雪亮的电棒,墙角有立式空调、饮水机;墨绿色钢化磁性黑板下有展示台,黑板后面隐藏着沃希白板一体机。上课时,我在一体机上打开课件,用翻页笔将丰富多彩的内容随机呈现给学生,声、影、光、电,不但引人入胜,而且提高了讲课的速度和效率。与此同时,展示台还能将教学内容通过云端软件传送,实行CCtalk直播。也就是说,我可以坐在家里讲课,学生随时就能听讲,真正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许多时候,或行走在校园,或站在声光乐影齐备的讲堂上,脑中会不由自主浮现出小时校园的情景。历经五十余年校园变迁,使我亲身感受到国家教育的巨变。我想,校园的巨变,不正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发展吗?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