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滨区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总抓手,着力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为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湖滨区将2018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年”,从各类群众文化文艺培训做起,提高基层文化骨干和群众文艺爱好者的整体水平。积极参加“春满中原”“百城万场”以及“美丽三门峡”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中流砥柱”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涵养城市文明”读书文化节、“东城擂鼓”鼓舞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统计,2018年该区累计开展合唱、舞蹈、戏曲、文化产业、市场管理等各类培训15期,受训人员1300余人次。交口乡北梁村文化广场建成精神文明建设宣传长廊,高庙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砥柱社区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模范事迹宣传一条街、乡村历史文化一条街……一系列举措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去年以来,该区5个乡(街道)共评出“好媳妇”“好婆婆”32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200余户、新乡贤152人、文明家庭上百户;共评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爱岗敬业”5个类型湖滨好人40名个人、1个集体。全区39个行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3个乡、两个涉农街道47个行政村成立孝善理事会39个,设立孝善基金17个。
在会兴街道东坡村,水泥路两边竹叶青青,鲜花绽放,随处可见垃圾桶和尽责的保洁员,整个村子干净整洁。村民们这样评价:过去是“走路一身土”,如今是“走路一阵风”。
近年来,湖滨区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有村均足额配置保洁队伍,完成河道排污口截污纳管30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49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9个,建设“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试点村15个。
本报讯(记者牛富江通讯员高长军张海军)今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将实现至少5万元的集体收入。这是记者近日从卢氏县委组织部获悉的消息。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卢氏县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攻坚克难的重点,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增强工作保障能力、提升服务群众水平。该县制定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全县27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覆盖,每个行政村集体收入至少达到5万元;2020年每个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卢氏县一是先易后难、典型示范。首先从基础条件好、干部能力强的村子入手,转变观念,示范带动。二是分类施策、各显其能。县乡两级组织、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旅游、运输、餐饮、光伏发电等产业,同时通过“三变”改革,开发林地、荒山、滩涂、河道等资源,增加收入。三是政府扶持、形成合力。县级财政拿出资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仅去年以来就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三产”资源开发利用、集体产权经营承包等项目235个,正在实施54个,掀起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热潮,各级驻村扶贫、结对帮扶单位也给予资金、项目扶持,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卢氏县集体经济收入村数量达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0%,其中贫困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全覆盖。
村里有了集体收入,挺直了村干部的腰杆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瓦窑沟乡高河村2018年村里的光伏发电站收入6万多元,其中3万元资金用于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还有3万多元修建了文化墙、购买了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村民填表、复印不用花钱,减少了群众办手续来回跑的麻烦。官道口镇新坪村用集体经济收入缴纳全村的养老保险费用,受到普遍好评。
“小资金派上了大用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全体村民,让群众看到村里谋发展、干部干实事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干起工作来顺多了。”瓦窑沟乡高河村党支部书记乔忠科说。(记者李杰通讯员张玉)
( 编辑:李建新 ) |
湖滨区扎实推进文明乡村建设 卢氏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22 打印

- 上一条: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到我市开展专题调研
- 下一条:调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