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建靓天鹅城 增彩大中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门峡专场实录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19   打印
  本报记者 柴锦玉 白叶楠
  
  经济日报记者:三门峡作为一座北方的传统重工业城市,曾一度面临环保约谈的窘境,在环保压力日益严峻的今天,三门峡是怎么做的呢?
  
  安伟:我刚到三门峡上任不久就接到环保部的约谈,环保部指出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矿渣堆放量巨大、矿坑数量众多等问题,要求限期完成整改工作。从此,我对环保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更加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担子,深感责任重大。三门峡作为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在长期的资源开采、加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概括起来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修复、两治理”。“两修复”主要是指矿山修复和黄河湿地修复,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绿水青山和沿黄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必须逐步修复,恢复原貌。“两治理”,一个是废气治理,特别是机动车尾气治理,这是三门峡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310国道、209国道两条国家干道从我市穿市而过,310国道日通行量近5万辆,209国道达2.3万辆,其中70%以上是大型货车,机动车尾气问题非常严重,是影响全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大气环境质量就难以得到彻底改善;还有一个是污染物排放治理,无论是大气还是水都必须达标才能排放,不达标的通过限排、减排、停产整顿等措施进行治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确定了“全力还旧账、决不欠新账”的思路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可以概括成“治、减、扩”三个字。
  
  “治”就是污染治理,首先是解决当前的污染问题。我们不惜损失上百亿产值的经济影响,重点对小秦岭和黄河湿地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开展了铁腕整治,坚决依法取缔小秦岭黄金等采矿权30个,拆解沿黄经营船只453艘,并投入资金2.5亿元,通过清运矿渣、覆土绿化、治理非法采砂、污水截污纳管等措施开展矿山、湿地生态综合修复。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三门峡小秦岭、黄河湿地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在“绿盾2017、2018”国家专项检查行动中受到充分肯定。
  
  “减”就是减少排放,从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我们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散治理”和“三大改造”决策部署,加快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对“散乱污”企业该取缔取缔、该整顿整顿、该停业停业、该入园入园,共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220多家,整改提升100余家;全市480多家规上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全面实现达标排放或超低排放。针对汽车尾气排放问题,我们争取实施了310国道南移和209国道改线两个重大交通项目,其中310国道南移项目投资123亿元,是我市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正在顺利推进,预计明年8月份建成通车;209国道改线项目也将于今年11月份正式开工,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公路交通造成的“污染穿城”问题,将极大地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
  
  “扩”就是生态扩容,从长远上不断增强环境承载力,扩大环境容量。仅今年,我们持续推进扩绿增湿,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和“四水同治”,开展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万亩矿山修复的生态建设“百千万”行动,推进实施了投资近百亿元的国储林项目,完成造林面积19万亩,启动实施了“九水、七湖、七泊”城市生态水系工程,一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森林花园城市逐步呈现。
  
  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深入实施,我市的综合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空气质量指标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前列,正是因为有了“蓝天白云好空气”,才吸引来了白天鹅这一大自然精灵,现在来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过冬的白天鹅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1.3万多只。白天鹅数量的增加成为三门峡生态改善、环境友好的突出见证,三门峡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采风创作,“天鹅之城”的城市名片愈加响亮,“冬季到三门峡看白天鹅”成为一种新时尚。在此,我诚挚地邀请在座的记者朋友们,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冬季来三门峡看白天鹅。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河南日报记者:脱贫事业是当前的重大任务。我们注意到,三门峡的脱贫攻坚任务很重,这几年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请问呈现出哪些特点?下一步,如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刘南昌: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15年11月,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总攻令时,三门峡有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省三山一滩”重点县2个、贫困村34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32个),贫困人口142446人,贫困发生率为8.43%,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重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激活金融“一池活水”。在全省率先建设金融扶贫试验区,以卢氏、陕州作为试点,创设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9年7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户贷户用扶贫小额贷款25664笔11.62亿元。金融扶贫“卢氏模式”“陕州做法”,在全省、全国得到了关注和推广。去年我市金融扶贫产融结合、风险防控、带贫发展“三项机制”得到了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彰。
  
  二是重点发展产业“固本”,围绕“一乡一主业、一村一精品、一户一保障”,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把特色产业作为每个乡、每个村发展的载体推进。2017年以来,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各个乡镇进行农业产业带头人培训、扶贫培训基地培训、扶贫产业就业培训的产业增收大棚建设,通过“百千万”工程,直接带动近5万名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三是扎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三门峡山区面积大,尤其在卢氏县一些深山区“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把这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省辖市,我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目标任务,累计建成194个搬迁安置点,农村贫困户18966户65934人喜迁新居,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国、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相继在我市召开。2016年以来,我市共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上半年的8.43%降至2018年年底的2.22%,预计今年年底将降至0.68%。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切实以绣花的功夫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把用好金融“一池活水”作为重要的攻坚手段,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抓手,切实以攻坚的劲头确保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摘帽,208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河南交通广播记者:三门峡自古是“两京锁钥”之地,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中唯一的道路遗产,而今更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六纵六横交通网络的城市,你们是如何实现这一跨越性发展的,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安伟: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西部的战略咽喉,既是我国地理几何中心与经济几何中心的接合部,也是“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大国家级经济区的契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推动生产力布局,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期,谋划推动实施了一大批重大交通枢纽项目,初步形成了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郑卢高速、栾卢高速、310国道贯穿东西,浩吉铁路、三洋铁路、运三铁路、三淅高速、渑垣高速、209国道横跨南北的“六纵六横”大交通格局,建立了完善的公铁联运、优势互补、通江达海的综合运输体系,成为连接海内外、沟通东中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1992年,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飞架豫晋,结束了黄河南北两岸两千多年靠船摆渡的历史;2010年,郑西高铁建成通车,三门峡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融入了郑州—西安1小时经济圈,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中原城市群和关中经济圈的时空距离。特别是随着设计年输送能力2亿吨的重载铁路——浩吉铁路即将通车,与正在推进的三洋铁路未来将在三门峡交会,将形成全国唯一的重载货运铁路枢纽,以三门峡为枢纽,辐射周边物流运输可以实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对于服务全省、支撑全国货物集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推动三门峡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中原更加出彩、服务全国大局作出三门峡独特的贡献。
  
  实现生态旅游新突破
  
  河南广电新闻记者:三门峡是美丽的天鹅之城,不少朋友去三门峡时都赞不绝口。三门峡的文旅资源的现状和前景如何?如何进一步开发文旅资源?
  
  刘南昌:三门峡的天鹅季快到了,我在这里向大家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去三门峡泡温泉、游地坑院、看白天鹅、品三门峡美食。
  
  三门峡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8年,全市文旅业总收入371.9亿元,增长23.3%,对GDP的贡献率达23.57%,比2012年增长了10.51个百分点。我们在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是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历史文化”牌。三门峡历史文化厚重,“中国之前的中国”从三门峡走出来,仰韶文化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尤其是虢国文化在历史上非常出彩,虢国博物馆文物丰富,非常值得推荐。我们充分挖掘仰韶文化、黄帝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全域旅游。
  
  二是打好“黄河文化”牌。黄河在三门峡转了一个大弯,特别眷顾三门峡,富积了大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风貌。这几年,我们联合沿黄九省,大力推广沿黄生态游,挖掘黄河文化和黄河风情游,深入发挥三门峡首创的“6+9”(中部六省和沿黄九省)大黄河之旅联盟的影响力,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把中原文化、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三是打好“生态文化”牌。白天鹅是三门峡的一张亮丽名片,地坑院既是民俗文化,也是生态文化的代表作。这几年,每年冬季到我市栖息越冬的白天鹅数量达到1万只左右,占全国越冬大天鹅数量的三分之二,去年观赏季,国内外游客达到了1053.74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7316人,来自61个国家,形成了磁场效应。陕州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实现了大发展,荣获央视第二届《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生态景区”和“年度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我们要深度开发传统资源,更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集中力量打造天鹅之城,加快推动天鹅湖景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创建5A级景区,以精品线路带动全域旅游,拓展旅游空间,努力以新突破带动新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