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脱贫攻坚奔小康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27   打印
  贫困户通过特色种植、家门口就业等途径,增加了经济收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金秋时节的崤函大地,田野里硕果压弯了枝头,庄稼晕染了金黄,一张张笑脸绽放着收获的喜悦。崤函儿女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深耕厚植、成果斐然。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三门峡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诞生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总人口230万。全市贫困村34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32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地”。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克难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有未退出贫困村20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339户218987人,其中未脱贫人口15703户36099人,贫困发生率2.22%。
  
  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擂响鼓下重锤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我市持续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提出“减贫2.55万人,高标准退出贫困村181个,实现卢氏县脱贫摘帽”的年度奋斗目标,聚焦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
  
  初心如磐,责任在肩。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驰而不息地践行初心、勇担使命。确立了提高群众满意度,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尽锐出战,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全力以赴、苦干实干,锤炼党性、增长本领。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众志成城、合力攻坚打硬仗的良好局面。
  
  强化政治意识,兑现庄严承诺。坚定必胜信心,召开高规格的全市脱贫攻坚第八次推进会议,要求全市上下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共识与合力,坚决兑现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增强责任意识,凝聚攻坚合力。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各级脱贫攻坚责任 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三门峡市脱贫攻坚奖惩办法》,层层压实责任,以责任全面落实推动政策、工作落实。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市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转变作风、重心下沉,深入乡村昼访夜谈,与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为基层解疑释惑。今年5月以来,市委书记、市长暗访调研行政村26个,其他市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脱贫攻坚78次,遍访全市65个乡(镇),掀起“进千村、访万户、吃百家饭”热潮。
  
  优化攻坚战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指挥调度和分析研判,提升工作实效。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双周视频点评,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周例会研究会商,15个脱贫攻坚重大专项指挥部不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问题。比如5月以来,针对各地产业扶贫基地建设进展慢问题,市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进行奖补;针对计划外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安排专项资金1493万元对2986户进行补贴……目前,全市上下形成了市级统筹指导、县级狠抓落实、乡村苦干实干,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有力有序的良好工作机制。
  
  整改问题不手软,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组织开展一系列“查短板、补漏洞、提质量”专项活动,深入查摆挖掘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在全面整改过程中,注重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截至目前,中央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国家反馈河南省的47条共性问题已整改到位8条,长期坚持39条;全省成效考核反馈我市的76条个性问题已整改到位51条,长期坚持17条,限期整改8条。全市上下形成了层层查找问题、层层研究问题、层层解决问题的良好工作氛围。
  
  精准施策发力,落细攻击点位。我市紧紧围绕贫困退出标准和要求,统筹深贫地区和非贫地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体推进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卢氏县脱贫摘帽,确保退出高质量。狠抓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全市已批复扶贫项目825个,开工率98.91%;下达扶贫资金78437.69万元,拨付率81.09%。推进产业金融融合,在“四大体系”建设基础上,深化提升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11.3亿元。培育带贫产业,“林果烟菌牧菜药渔”八大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90%以上,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万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地“百千万”工程,直接带动2.1万贫困人口参与产业链增收。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836个,覆盖带动4.5万户13.06万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完善带贫机制,2019年全市产业扶贫投入3.61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88个,覆盖贫困人口16721户51534人。
  
  严把质量关口,严格工作标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增加群众收入,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严格退出程序,紧紧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脱贫标准、“一低五有六通”的贫困村退出程序等,拉网排查整治硬指标,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落实“四个不摘”,对脱贫户、退出村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账实一致,加强返贫风险监测;对2014年以来5.1万户脱贫户、138个退出村开展“回头看”,逐村逐户逐项销号,确保脱贫退出高质量。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狠抓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全市共派驻行政村第一书记399人、驻村工作队员1190人,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力量全覆盖;选派干部到一线成立市级脱贫攻坚业务讲师团,全面开展政策宣讲;组织多层面的结对帮扶活动,“百企帮百村”活动促成365家民营企业(商会)帮扶全市444个行政村(包含324个贫困村),累计实施产业帮扶等项目800个,累计投入资金53889万元,帮扶贫困人口51648人;开展系列“消费扶贫”活动,动员全市142家单位和企业通过“以购代销”方式,消费贫困户和带贫经营主体生产的农(畜)产品和手工艺品130万余斤,价值1470万元以上;106个“双扶驿站”开通运营,37个贫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作用,1800余户“脱贫光荣户”“产业脱贫示范户”成为脱贫攻坚“排头兵”。
  
  ……
  
  久久为功,持续接力。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和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将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凝心聚力,下足“绣花”功夫,补齐短项弱项,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一场漂亮仗,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