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时。说起端午节,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粽子,因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习惯不同,所以粽子的种类也有不同。形状上有大有小,有的是三个角,有的是四个角;味道上有甜有咸,还有的一半甜一半咸……不仅如此,不同地方用来包粽子的叶子也各有不同,有的用箬叶,有的用竹笋叶,有的用芦苇叶,还有的用荷叶,彰显了我国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
在豫西三门峡,人们大都用竹笋叶和芦苇叶包粽子,而在卢氏县,人们除了包粽子外,还包槲包,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饮食文化。在这个端午节前夕,本报记者对我市不同风味的端午美食进行了深入采访,以展示豫西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竹叶粽子清香个大口感佳
本报记者 李博
![]() 孙青苗展示包好的竹叶粽子
在豫西地区,用竹笋叶包的粽子在市场上非常受人们欢迎。竹笋叶又长又宽,一片叶子即可包一个粽子,而且包出来的粽子个头大,还散发出淡淡的竹叶清香,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咱这是竹叶粽子,又大又香,还清凉去火。”“一块五一个,要多少?”……6月17日一大早,三门峡市区崤山路农贸市场入口处一粽子销售摊位前,60岁的孙青苗和儿子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介绍,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他们家的粽子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香甜可口又实惠的竹叶粽子格外受青睐。“这种粽子个大实惠,更重要的是江米煮得烂,老人小孩吃着容易消化,我们家人都非常喜欢。”正在购买粽子的顾客宋丽琴开心地告诉记者,她每年都来买。
这么受欢迎的竹叶粽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当天下午,记者在孙青苗的家里见证了一个个竹叶粽子诞生的过程。
首先是准备竹笋叶子,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孙青苗拿出一沓干的竹笋叶子放进水盆里:“从竹子树上拽下来的叶子是干的,首先要泡水,让他们舒展开。”大约浸泡了半个小时后,一片片叶子渐渐舒展开来,为了让叶子尽量平展,孙青苗和儿媳多次掰压叶子。随后,孙青苗用自来水将叶子逐一冲洗干净,平整地放在水盆里。
叶子整好后,孙青苗把江米放在盆里浸泡,大概也需要半个小时。为了包出多种多样的粽子,孙青苗还准备了大枣、花生、绿豆、葡萄干等。
原材料备齐后,就正式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孙青苗双手轻轻合拢,手里的粽叶便成了漏斗状,在灌入江米,放进大枣、花生等材料后,孙青苗双手绕来绕去,粽子随之变成了三角形、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再将多余的叶片反折回来盖住扎紧,最后用细细的竹叶绑住,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好吃还得好看,所以我们尽量多包些形状。”孙青苗拿着一个包好的粽子笑着说。
最后一步是煮。孙青苗介绍,煮的时间长点,粽子才会更香。大约煮了3个小时后,一锅热腾腾的粽子正式出锅,孙青苗和儿媳的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槲包独特醇香沁心田
本报记者 张茜
![]() 分工合作包制槲包
“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花花肚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端午节前夕,在豫西大山深处的卢氏县,空气中弥散着槲树的清香,人们纷纷上山采摘槲叶,包上小米、黍米等,制成一道独特的节日美食——槲包。两千多年来,卢氏的老百姓在端午节以槲包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饮食文化。
今年59岁的杨连朋家住卢氏县城,十几岁时就跟母亲学会了制作槲包的方法。6月17日,杨连朋一家开始张罗着包槲包。“槲包的制作程序十分烦琐,用料要求也很高。”杨连朋说,早在5天前她就采回一大捆槲叶,晾干后煮沸消毒,再一片片清洗干净,沥水待用。16日晚上,她又将红小豆、白小豆、黍米等制作原料加水浸泡,并加入碱搅拌均匀。
包槲包是个慢活儿,需要至少两人合作完成。准备就绪后,杨连朋和表妹贾苏芳开始“动工”。杨连朋拿起三四片如掌的槲叶叠放在左手上,右手抓一把泡胀的黍米和豆子,均匀地摊在槲叶上,然后两手一卷、上下一叠,裹成一个形似小舟的单扇槲包。随后,贾苏芳将自己包的那扇与这一扇合在一起,用金针花细长的叶子将它们捆扎好,一个长约15厘米、宽约5厘米的长条形槲包就做成了。
不一会儿,包好的槲包堆了一筐,灶台上铁锅里的山泉水也已烧沸。杨连朋在锅底铺一层槲叶,把槲包垒放在锅里,压上一块石头,盖上锅盖开始煮。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焖煮,热气腾腾的槲包出锅了。解开裹在外面的槲叶,黄澄澄的黍米和红润的豆子让人垂涎欲滴,蘸上红糖或是白糖咬上一口,在软嫩筋道的口感中,留在唇齿间的槲叶清香混着谷物醇香,成为杨连朋一家人端午节最回味悠长的味道。
由于特殊的原材料和制作方法,槲包的存放期限特别长,通常放进冰箱里一年都不会变质,每次馏一下即可食用,并且越馏越软、越馏越香。故而,卢氏的老百姓每逢端午节都会给亲戚朋友们送去一些槲包,裹藏进大自然的味道和对端午的情思,让远在他乡的人也能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情。
苇叶粽子色泽嫩绿外形巧
本报记者 程倩
![]() 陶莉萍正在包苇叶粽子
6月17日,记者走进湖滨区崖底街道斜桥村的陶莉萍家,探访芦苇叶粽子的独特魅力。
已有十余年包粽子经验的陶莉萍对多种粽叶都很了解,她说芦苇叶色泽嫩绿、香味浓郁,最受家人喜爱,因此她每年端午节都会包苇叶粽子。由于芦苇叶相对较窄,一个粽子往往需要用两片叶子来包,陶莉萍一早就购买了一大捆新鲜的芦苇叶,经过清洗、蒸煮,原本较脆的叶子变得柔韧,再经过仔细擦洗,一片片芦苇叶被泡进水里备用。
提前选购的江米浸泡了近3个小时后,陶莉萍开始包粽子。“圆江米煮出来又软又黏口感好,包的时候连米带水一起放入,米在粽叶里会更紧实,搭配着花生、蜜枣、猪肉或是鸭蛋,味道都很棒。”陶莉萍边说边包,一个牛角粽逐渐成形。“两片叶子一定要叠放好,防止米从缝隙里漏出。叶子折的角度也很重要,四个角的牛角粽比三角粽吃起来会更有韧性。”芦苇叶粽子色泽嫩绿、外型小巧,为了区分不同口味,陶莉萍还用颜色偏黄、叶片略宽的竹叶包了一些粽子,并“发明创造”,用芦苇叶先包住里层,让粽子更有清香味道。
将近40分钟,5斤江米全部包完。陶莉萍把大蒸锅放在煤炉上,倒入水,让水没过摆放整齐的粽子。为防止水翻滚后粽子开裂,她又用盛满水的盆压在上面。小火慢煮了两个多小时,芦苇叶的清香飘散开来,一部分粽子煮熟后出锅,但为了增加黏软的口感,陶莉萍还专门留了一部分粽子闷在锅里,等到次日再吃。
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剥开满是清香的芦苇叶,撒上白糖,一口咬下去,陶莉萍的儿子对妈妈的手艺赞不绝口。陶莉萍十几岁时跟随一个院子里的老人学会了包粽子,多年来,这门手艺给全家人带来了充满爱意的美食体验。
( 编辑:wyw ) |
端午粽飘香 难忘“老味道”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5-06-19 打印

- 上一条:2015年端午节放假通知
- 下一条:情系端午节 爱驻老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