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 扶持工作成全国政策指引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9-15   打印
  本报讯(记者王丽霞)近日,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87期)印发,专题介绍我市结合乡村振兴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典型经验,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借鉴,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国家发改委第87期政策指引中提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在完成1.9万户6.5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后,充分利用已建成安置点基础设施全、公共服务好、居住环境美、产业保障实、组织管理强等特点优势,推动后续扶持重点工作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要求有机衔接。
  
  坚持党建引领与组织振兴相结合,把安置点基层组织建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建立党支部,全市79个靠中心村安置点实现党支部全覆盖,将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内容细化成40多项指标,纳入党支部工作绩效考核。建设干部队伍,全市选聘工作骨干近2000人,以网格化服务模式,对搬迁群众逐户提供对接服务,并提供经费保障。建好管理机制,安置规模在300人至800人的安置点实施“乡镇+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党员骨干队伍+民意代表+志愿者”管理,安置规模在100人至300人的安置点实施“乡镇+中心村党支部+村委会+社区党员骨干+志愿者”管理。
  
  坚持脱贫致富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建立稳定多元的收入渠道。构建安置点支撑产业,全市安置点因地适宜地构建了“党支部+产业发展”“党支部+农民合作社+电商”“党支部+金融扶持+就业创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安置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将154个安置点按照新建村组模式,让安置社区具有社会组织机构编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全市搬迁户中有1.2万人从事现代特色农业,人均月收入接近3000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近30个安置点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坚持人员培育与人才振兴相结合,培养一批技精业专的新型农民。培育实用人才,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资助和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投入各类人才培养资金3000多万元。盘活人才根基,通过引导大学生到安置点工作、做实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专家智力服务、引导乡村能人返乡创业等多种措施,实现300人以上安置点大学生有公益岗位、专家有讲解课堂、培训有专业教师、实践有拓展平台、致富有帮扶能手。加大能力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新业态、新行业的技术技能培训。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坚持文明创建与文化振兴相结合,推动搬迁群众实现感恩奋进的积极转变。大力开展安置点社区文明乡风“六个一”活动,即开办一个社区道德讲堂、建设一支文明服务队、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理事会、社区建立一个文化宣传墙、订一份共同遵守的乡村民约、开展一系列争先创优的活动。154个安置点的楼栋小组长等工作人员,由搬迁群众竞聘产生。通过开展安置点评选“社区好人”“好媳妇、好公婆”“诚信守法户”“幸福之家”“致富能人”等活动,营造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
  
  坚持建设家园与生态振兴相结合,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完善配套生活设施,全市安置点均达到“五通、六有、七化”标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行乡级服务前置到安置社区窗口,对事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务工就业、低保等切身利益的事项,实现不出小区“一站式”办理。发挥建设示范作用,全面培养安置点群众厉行节约、垃圾分类存放、爱护公共卫生等良好习惯。全市90%以上的安置点具备美丽乡村建设硬件和软件条件,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示范点。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