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记者来到渑池县果园乡东村高店自然村,和煦的阳光洒落在村东头的一户农家院内,院子右侧的一间房屋里传来阵阵切割金属的声音。 听说记者来访,正在忙碌着的男主人高俊刚马上放下手头的活,边打招呼边把记者迎进客厅:“县里检查组的人刚走。他们是来检查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 客厅内,一个可以移动的护理病床上,渑池县残联委派来的安医生正在为高俊刚的儿子做康复治疗。安医生说:“我每月来3次,已经快两年了。现在孩子的病情比过去好多了。” 高俊刚今年43岁。十几年前,他在杭州一家公司打工,因有着一手过硬的机械加工技术,深得老板器重,收入比较稳定。妻子在家操持家务,种着几亩农田。 2007年,高俊刚的儿子出生了,谁承想脑部得了重病。为了给孩子治病,高俊刚不得不放弃工作,和妻子踏上了漫漫的求医路。两口子往来于三门峡、洛阳、安阳、郑州、北京等地,耗尽了积蓄,欠下了一屁股债务。“十几年前,在三门峡为孩子看病时,每月的花费都有1万多元。我和妻子为了省钱,两个人曾经共喝一碗粥。”回忆往事,朴实憨厚的高俊刚满脸辛酸。 后来,随着女儿的降生,高俊刚既要为儿子治病,又要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切的改变,从2016年精准扶贫开始。这一年,高俊刚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陷入“欠款—挣钱—还款—欠款”死循环的高俊刚看到了希望。 县、乡、村各级和县直各有关部门根据高俊刚家的实际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为患病的儿子办理了最高级别的低保、残疾人“两补”,为其女儿申请了教育资助,为其妻子安排了公益岗,还帮助他种下了花椒、辣椒等经济作物。 2018年年初,高俊刚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获得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加上自己东拼西凑的5万多元,购买了车床、镗床、钻床等设备,在家里办起了一个小型机械加工厂。他原来的老板出于对他人品和技术的信任,同意把公司的一些金属加工件外协给他。高俊刚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全身心投入,每次都能高质量完成订单,每月在家里就能挣到2000多元的加工费。 “现在的日子好多了,有健康扶贫政策保障,再也不为孩子看病的医疗费发愁了。每次孩子看病,报销比例都在95%以上。”高俊刚说,“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只要靠着自己一双手,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头!” ( 编辑:师宝华 ) |
脱贫路上 温暖前行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21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