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热浪翻涌。
崤函大地上,来回穿梭的运输车辆、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快速投产,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强劲热潮,绘就全市项目建设的壮美画卷。
![]() 宝武铝业 本报记者 苏慧 摄 ![]() 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新建、扩建项目开工兴建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抓项目就是抓机遇、稳增长、谋未来。近年来,我市将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一次次项目集中签约、观摩点评,一批批工程竞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个企业相继竣工投产、提质增效,崤函大地吹响了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嘹亮号角。
![]() 宝鑫电子科技 本报记者 苏慧 摄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抓项目建设氛围日趋浓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格局出现可喜变化,项目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信心决心,全力以赴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现代化三门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跑出“加速度”
18天,打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3公里环线道路,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初露芳容;180天,总投资10亿元的易事特“5G+”科创园和总投资12亿元的锐意泰克新能源汽车两个项目完成了从落地、建设到投产;1年多时间,宝武铝业项目完成了签约、建设,60万吨铝合金精深加工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三门峡工业链发展迈出新步伐……
![]() 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持续推进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时不我待、鼓足干劲、拼搏奋进,是崤函大地决策者和建设者的共识与行动。这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三门峡“加速度”,充分彰显了三门峡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勇气与担当。
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逆势突破。速达纯电动汽车通过欧盟认证出口德国,国投金城冶金公司日处理2000吨复杂难处理金精矿多金属综合回收项目持续优化,5G网络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城及以上全覆盖、重点乡镇和重点场景按需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投用,灵宝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 新改建的310国道项目已经通车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城市发展实现扩容提质。国道310南移项目全线贯通,浩吉铁路、芮宝高速建成通车,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有序推进;高等职教园区建设再启新篇,40万平方米的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新校区建成,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用;中国摄影艺术馆落户开馆,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市儿童医院、黄河三门峡商务中心区医院建成运营,新型智慧城市“大平台+应用场景”加速上线,生态水系连通工程建成通水,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省级文明城市成功创建……
![]() 三门峡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182个。仅2020年,全市26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3.86亿元,达年度计划的129.8%。2021年,全市共谋划重点项目425个,总投资4000亿元以上,其中,纳入省重点项目71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239个、三大改造项目197个,均达到历年之最。
转型推动新跨越
一个新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新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我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提高质量,以“三大改造”、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十三五”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2∶53.8∶35优化为2020年的10.1∶47.4∶42.5,“五彩三门峡”底色愈发亮丽。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黄金、铝、煤(黄、白、黑)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持续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延伸,初步形成了“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全产业链。
绿色产业迅猛发展,速达纯电动汽车项目获得河南省首张、全国第11张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牌照,填补了我省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的空白。骏通、锐意泰克等特种车辆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千亿级新材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铝基、铜基、银粉、光电、等离子膜、石墨等新材料门类,5G网络、新型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一带一廊六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享誉全国。
“红”苹果、大枣等特色农业组织化和品牌化运营持续提升,“黄金苹果带”初具规模,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77万亩、产量19亿公斤左右,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第6位,食用菌、鲜果、浓缩果汁远销俄罗斯等35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金采冶基地、富有前景的装备制造基地、富有竞争力的铝工业基地、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煤化工、苹果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丰富的地市之一。
与此同时,全市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科芯时代、星能科技、易事特等高端制造业集聚成势,铜精深加工产业异军突起,高档铜箔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29%,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五大平台”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稳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6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1家、各类创新平台487个,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转型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各项经济指标的“好看”数字,还体现在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市节能减排大幅超额完成20.5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25万户,累计新增风电装机144.35万千瓦,新增光伏装机34万千瓦,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6万千瓦,累计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790万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下降至67%。
特别是2020年以来,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关要求,我市以“打造产业链条横向耦合、纵向延伸的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平台”为目标,共谋划“三个国家级、六个省级”九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产业基地,努力提升全市产业的含绿量。截至目前,渑池县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渑池县国家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绿色产业发展基地,陕州区省级静脉产业园,义马市、灵宝市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工程,渑池县绿色化改造、示范区绿色化改造试点等8个基地已获得上级批复;三门峡灵宝市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签约,总投资约200亿元。
营商实现优环境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是项目建设的“硬支撑”。
我市从落实上级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项目建设提供精准高效服务。
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先后取消行政许可事项21项,审批承诺时限进一步压减;梳理市、县两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27205项,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前仅保留35项。
推进行政权力规范化运行,严格行政权力事项合法性审查和入库管理,37个市直部门共编制(调整)权责清单事项4743项,实现了职责调整与清单调整同步、政务服务事项与权责清单对应、法律调整事项及时公布的目标。
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现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接入政务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不跑腿”。
创新推进“数字化营商环境”工作。我市被确定为“数字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该项工作以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全归集、全打通、全共享”、政务服务水平“高效办、便捷办、舒心办”为目标,积极研发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当前累计参与部门21个,参与人员230多人,计划打通网络系统12个。
信用建设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推力。我市开展“诚信让三门峡更出彩,信用让生活更美好”活动,召开“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归集信用信息数据2.65亿条,实现了联合奖惩系统与市招投标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对接嵌入。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带来了全市各领域营商环境的明显改善。全市政务服务累计压减材料502个,压减时长7573天,群众可感知效能提速25%以上,118项事项实现1张身份证通办。企业开办指标进入“110”时代,即实现1个环节、1日办结、0成本。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405个,2021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6%,两年平均增长5.3%,居全省第6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7%,高于全国、全省增速12.1个、2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 一些民生项目已经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三门峡因项目而兴,必将因项目而再次腾飞,将以谋升级、育特色、引新兴为思路,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建设、孕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中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 编辑:李建新 ) |
项目建设势如虹
——“你好小康”系列报道之七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7-27 作者:本报记者 陈林道 打印

- 上一条:沿路看花海
- 下一条:组织引领织密防汛救灾“防护网”